? ? ? ? 蘇老師已近八十,退休的時候是高級教師,目前的退休工資比一個局長還高,平時除了有點眼疾,身子還算硬朗。另外,他是漢族,老家在另外一個縣,小學畢業后本來在家務農的,后來有一個機會考上老師這個崗位,經過簡單的培訓就奔赴元江彝族聚居地洼垤區(現在為洼垤鄉)某個村任教,那個時候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緊缺,好多老師的崗位都靠外援。
? ? ? ? 開始的時候,沒少讓他煩惱,首先是語言不通,教學實在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更沒有讓蘇老師想到的是,他這一來就是一輩子,自己也說起彝族語言,行彝族禮數,娶了彝族媳婦,成了彝族里的一份子。
? ? ? ? 說起當時的困難,蘇老師說起一件事情。那還是六十代初的時候,正在村里教書的蘇老師突然接到任務,上級交給他一支步槍,說是要到縣城看守壞分子。那個時候,蘇老師年紀尚小,個子又不高,嚴格地說,還沒有那支槍托高,看守壞分子,著實也讓他膽戰心驚。后來這個風波過去了,他回到教學的崗位,可是這件事情,加上當時還是聽不懂彝族語言,兩眼一抹黑,思想上有些畏難情緒,做事情沒有一點勁頭。
? ? ? ? 一個女人改變了這一切,她就是他后來的媳婦。
? ? ? ? 早就有人說蘇老師第一眼看到他后來的媳婦就認定是她了。采訪蘇老師的時候他沒有否認這一點,他說從那以后就下定決心學會彝語。果然,半年之后他就可以和他們交流了,新娘也娶回來了,心也定了,工作步入快車道,上面看他教學、文藝宣傳(那個時候這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樣樣行,想把他調到鄉里的中心小學,他儼然不為之心動。卻于1972年那一年,跟隨扶貧異地搬遷的隊伍隨妻帶子來到者嘎梁子上的者嘎新村,用他的話來說當時除了呼嘯的寒風和一山頭的茅草、一些灌木叢,梁子上什么都沒有。但是他知道這里比那個地方強,只要耐得住炎熱的氣侯,只要肯付出勞動,就會有前景,政府規劃好從哀牢山上引水,在梁子上修水庫,梁子上大片的土地可以開墾出來種甘蔗、水稻,有水有地肯出力,就不愁沒有飯吃。后來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判斷的正確。
? ? ? ? 從無到有,蘇老師自然就成了村里學校的創建者和管理者,直到1992年退休。
? ? ? ? 蘇老師回憶說開始的時候學校就是一間低矮的茅草屋,一塊木板搭在幾個土坯做的敦上就是課桌,幾塊木板拼接起來涂上鍋底灰就是黑板。
? ? ? ? 后來村里條件有所改善,就建了土屋,也有了一些簡單的教具,還有操場。不知道是誰出了主意,還砍來兩株筆直的攀枝花木頭樁子,栽在操場的兩頭,在最高處各釘了一塊裝有籃球箍圈的木板,學校的籃球場就成了。一年后,兩棵攀枝花木樁竟生根發芽。
? ? ? ? 又過了些年,學校又重新選址重建,用混凝土澆灌柱子和屋頂,兩層,共六間教室,還有老師專門的辦公室,已經接近城里學校的標準。籃球場當然也用上了鋼化玻璃做的球架,已今非昔比。而此時那兩棵木頭樁子也長成了村里頭兩棵高大挺拔的風景樹,每年冬天,開出一樹火紅的攀枝花,晚上有霞的時光,樹與晚霞融為一體,非常美麗。
? ? ? ? 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年,上頭來了文件,學校撤消,校舍成了空房子,后來村里把平時的一些雜物丟在里面。
? ? ? ? 而兩棵風景樹也在去年被砍掉,原因是作為一個公共活動的場所,村里要在那里建一個彩鋼瓦作頂棚的能夠遮風擋雨的村民活動空間。兩棵張牙舞爪的樹枝阻礙了頂棚的施工。為了砍掉這兩株大樹,村長還報上有關部門去批準。
? ? ? ? 當時,我從內心深處希望砍樹的事情不能得到支持,還曾建議他們重新設計建筑物,找到一個周全的辦法能盡量保留它們。
? ? ? ? 然而,到底還是砍掉了。關于兩棵攀枝花樹的去留,村民們沒太在乎。對學校撤消這件事情,村民都沒有人站出來表示異義,何況一兩株在他們眼里無關緊要的樹。
? ? ? ? 村民們只是說,以前小孩子上學,父母根本不用為此事操心。現在倒好,孩子學校遠在十公里遠的地方,家長每天要接送。有小孩的家庭,送娃上學這件事情成了一個很大的負擔。有位村民說,政府說是為我們好,我們看那是為了省錢,你們看好多學校撤了,老師隊伍減少了,工資就可以少發了嘛。
? ? ? ? 說到這件事情,蘇老師也甚表惋惜和遺憾,他開始也以為這是全國全省統一的做法,后來了解中央的文件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撤可以并,沒有說必須撤消,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并沒有充分老百姓的利益和意愿。
? ? ? ? 政府撤校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合并辦學,集中優質資源,讓所有孩子平等、公平享受優質的良好的教育。
? ? ? ? 現在的許多事情,讓蘇老師看不懂,就像當年的許多事情也沒有讓他看懂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