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郁體質
性格多內向,體型偏瘦,敏感,憂郁,常嘆息,容易郁悶、不開心,面色蒼黃或者青暗,沒有光澤,年輕容易長痘,年老容易長斑;容易多愁善感、心慌、頭暈、偏頭痛、失眠;能吃,胃脹氣,反酸,經常打嗝;精神難以集中,舌淡紅,苔薄白,脈弦。需要警惕,頸項部的甲亢、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膽囊炎、肝炎,抑郁癥;性格內向不穩定,喜歡嘆氣少言,容易自卑,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脆弱,在乎別人的評價生怕留不好印象過于最求完美,現實與理想落差大,自己會郁悶;——此類體質人多發癌癥,要注意!
二、穴位調理
1.調理體質的穴位
氣海、陰陵泉、三陰交、太沖、心俞、列缺、天突、內關、中脘和膻中穴。
2.操作方法
按揉、按捏、按壓、艾灸、針灸。
3.穴位圖
三、綜合調理
1.氣海穴
(1)氣海穴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是針灸保健要穴,為元氣的海洋,是為人體補充元氣的要穴。
(2)氣海穴,生發和培元補氣, 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壯陽固脫,調經止帶的功效。
(3)按摩:用手掌的掌根按揉氣海穴位就可以,每次按揉氣海穴100-200次,每天一次。
(4)艾灸:將艾條點燃置于氣海穴上,溫和灸氣海穴5-20分鐘,每天一次。
2.陰陵泉穴
(1)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管理人體水液的一個重要穴位,刺激這個穴位能促進小腿氣血通暢,消除水腫,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等。
(2)按摩:拇指的指端部位一定要放在陰陵泉穴位上,然后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按摩兩分鐘,最后點按半分鐘,以肌肉出現酸脹為標準。經常刺激按摩陰陵泉穴,能夠快速的祛除體內的脾濕,有保健脾胃以及益氣利濕的作用。
3.三陰交穴
(1)三陰交在三陰交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經常按揉此穴對肝、脾、腎有保健作用。
(2)三陰交有健脾理血,益腎平肝的作用;治肝、脾、腎、心的病變。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或藥物天灸。強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百余壯亦可,溫灸至皮膚溫熱舒適稍風紅暈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3)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壓三陰交,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足各1~3分鐘,可改善女性各種病癥。
(4)注意:孕婦禁按,有引發流產的危險。
4.太沖穴
(1)是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氣血物質為天部急行的風氣,燥濕生風、消除肝臟郁結。
(2)按摩: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后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鐘。
5.心俞穴
(1)心俞穴,寬胸理氣、通絡安神。
(2)療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按摩:以一手掌置于心俞穴(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向兩側旁開1.5寸)進行揉法,以順時針為主,反復3-5分鐘后,再揉另一側,力度要輕柔。用大拇指按揉心俞穴100~200次,每天堅持。
(4)拔罐:用火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
(5)刮痧:用面刮法從上而下刮拭心俞穴,力度稍重,隔天一次。
(6)艾灸: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天一次。
6.列缺穴
(1)列缺穴改善肺通氣量,增強腎功能;止咳平喘,通經活絡,利水通淋。
(2)按摩:一手臂屈肘放于胸前,用另一手的拇指指端點按列缺穴。點按時以局部有酸麻脹痛感為佳,點按時切忌用蠻力。左右手交替按壓各1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
(3)艾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7.中脘穴
(1)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有和胃健脾,通腑降氣,降逆利水的作用;按揉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脹、反胃、惡心、嘔吐、泛酸、食欲不振,以及泄瀉等消化系統的腸胃功能紊亂。
(2)自查中脘穴異常:輕度:有痛點,有節點;重度:反跳痛。
(3)指壓:指壓時仰臥,放松肌肉,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指頭用力下壓,6秒鐘時將手離開,重復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適。
(4)揉中院穴法:用指端或者掌根在穴位上揉揉2-5分鐘即可。
(5)按摩中脘穴法:用掌心或者四指摩中脘穴,5~
10分鐘。
(6)艾灸,保養脾胃,通腹降氣。治療腹脹、腹瀉、腹痛、腸鳴、反酸、嘔吐、便秘;治療食欲缺乏、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
8.內關穴
(1)內關穴:補益氣血,安神養顏,
(2)按摩:食指中指并攏用學府揉按內關穴3-5分鐘,每天一次,以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度。
(3)艾灸:將艾條點燃,置于內關穴穴位上方距離皮膚2-3厘米處,溫和灸內關穴十分鐘。以皮膚溫熱,但無明顯灼痛感為度,每天一次,長期堅持。
(4)拔罐:用氣罐兒吸拔在內關穴穴位上留罐5-10分鐘即可起罐,隔天一次。
(5)刮痧:用角刮法從上向下刮拭內關穴三分鐘,每天一次,以學為皮膚潮紅,或出痧為度。
9.天突穴
(1)天突穴,通利肺氣,宣肺止咳、調理氣機;寬胸理氣,化痰利咽,和胃降逆。
(2)按摩:用中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并做環狀運動,按摩時應控制力度,不要傷到喉嚨。
(3)艾灸:艾條灸5-10分鐘,艾炷灸3-5壯。
10.膻中穴
(1)膻中穴,理氣活血通絡、調節神經功能和消化系統,
(2)按摩:用中指的指腹點揉穴位,可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點揉。點揉的力度要適中,手法均勻、柔和,不要過度用力。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點揉3-5分鐘即可。
(3)艾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懸灸:每次10—20分鐘,每日1次或隔日,5—7次為一個療程。
在調理以上穴位時,可以沿著所在經絡找“痛”點,一并按揉、按捏、按壓、艾灸或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