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原因,這學期一直不能正常開學。
9月2日九年級報到,我又一次沒有“被錄取”,假前填報志愿時,我報的是九年級,可是九年級教師的名單上沒有我。
昨天除九年級外的其他老師開會,開會前要交健康核驗卡。上面要填寫接種疫苗情況、核酸檢測結果、最近14天體溫等,還要粘貼健康碼和行程碼。
問題就出在行程碼上。
我最近沒去什么地方掃過碼,所以就在微信小程序——國務院客戶端查詢。輸入手機號獲取驗證碼,結果顯示最近14天我到過鶴壁市和新鄉市。
新鄉市不用說了,我從頭到尾都待在新鄉市,可是,什么時候去過或途經過鶴壁市呢?我思來想去,往東最遠回過娘家,回過老家,往北最遠到過方山,往西沒有出過縣城,怎么可能去過鶴壁市?可是,大數據會出錯嗎?如果不會,那究竟是哪里出了錯?
九年級已經開學了,樹麗老師說開學一周感到累,教兩個班的英語課。
我們這里最近幾年主課一般都是教一個班,一個原因是我們的班額較大,最多的將近110個人。還有一點就是課多,一個班的英語一般都在十好幾節。
同樣的年級,同樣的課程,按道理不是應該一樣的課節數嗎?但是,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比如,樹麗老師想不通為什么她們那里的課要比詩云老師多兩節。我注意到,不同學校的課程安排是不同的。詩云老師的課表下午是三節課,樹麗老師的下午是四節,而我們學校下午是五節,多出來的一般都會分給語數外,所以,我們的課就多了。
我一直覺得應該給學生留一定的自習時間,以前我們下午有一節是自習課,可是,后來,有老師一直講課,學校干脆就直接安排了。也許,這就是“內卷”的結果吧。
但是,學生很明顯越來越不會自主學習了,因為每天每一節課老師都安排得滿滿的,學生根本不用去計劃去思考,甚至星期天的時間也被完全安排好了。比如,這周的作業:數學發了一張卷,英語是背誦等。老師發作業時就會要求:星期六上午8:00—10:00做數學卷,家長監督。時間一到,發答案,自己或家長批改,把分數報到群里,課代表負責統計。然后,某個時間段背誦什么內容。感覺周末和在校沒什么區別,所以也沒有起到張弛有度的效果。
“雙減”的政策出臺了,要減學生課業負擔,要減學生校外培訓,其實是要我們提高課堂效率。怎樣提高?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