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關我什么事(六)對困難的慰藉
——幸福與不幸乃孿生姊妹
之前對哲學無法理解而難以接受,或者說是因為難以接受而不能理解。可是近期所看的《哲學的慰藉》這本書,蒙田提出的理論解開了我多年的心結--一本書如果讓人覺得晦澀難懂,那是作者的水平問題,一是他無法用簡單明朗的語言敘述他的思想;二是因為他試圖用一些難懂的字眼長句來掩飾本身內容的空洞。頓時釋然。
以前,也翻過尼采的書,《查拉圖斯如是說》一翻開就覺得一個頭兩個大,哪里能看進去,估計是譯者之故。不過,這次看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最后一部分,選擇尼采的哲學思想中對苦難的觀點,看得特別入心。或許是人生閱歷的增長,對一些問題有了更全面的評判,但一定跟阿蘭·德波頓的語言風格和資中筠的譯文文筆有關。
尼采21歲時看到叔本華的書《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如獲至寶,開始迷戀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他在服兵役的時候,把叔本華的照片放在書桌上,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叫“叔本華,救救我!”迷戀了10年后,直到1876年他訪問意大利,經歷了思想的激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哲學理念。
一般,我們給親人朋友的祝福,都是良好的祝愿,尼采也按禮數如此,但是尼采認為他的親朋好友們更需要什么:
“對于我所關心的人,我祝愿他們受苦受難、孤寂凄涼、疾病纏身、受盡虐待、備嘗屈辱——我希望他們不得幸免于以下的體驗:深刻的自輕自賤、缺乏自信的折磨、一敗涂地的悲慘境地。”
看到這里,我以為自己看錯了,重新手指點著一個個字讀,確實是這么說的?為什么啊。
苦與樂如此緊密相連,誰想得到多少這一面,就必須嘗到多少另一面……你可以任擇其一:是盡量少要快樂,簡而言之就是無痛苦呢……還是盡量多要不快樂,以此為代價,得到迄今很少人享受到的豐富的內在的樂趣?如果你決定選擇前者,寧愿減輕人類痛苦的程度,那么你也必須降低人類享樂的能力。?
原來,10年后的他,深感叔本華面對困難“悄然退居一室,與災禍隔絕”的觀點是怯懦而不真實的,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過避免痛苦,而是通過承認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經的步驟而達到的。尼采認為凡是謀求自我完成的人都應該歡迎各式各樣的困難。
試看那些最優秀、最完善的人個和民族的歷史,請問有哪一棵大樹長到這樣驕人的高度沒有經過風霜雨雪;請問,厄運和外界的阻力,某種仇恨、妒忌、懷疑、頑強抵制、強硬反對、吝嗇、暴力,難道不都是有利的條件,無此則任何偉大,即使是美德,也難以成長起來?
尼采對被視為負面的痛苦這樣高的評價,他厭惡像功利主義那樣僅追求最大快樂值的價值觀, 他認為痛苦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痛苦使得人們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強迫我們哲學家下降到我們終極的深淵。我懷疑那樣的痛苦能使我們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們更加深刻。
“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
尼采在《瞧,這個人》這本著作中寫道:凡是知道如何呼吸我的作品的氣息的人就會知道那是山頂的空氣,是健身的空氣。必須生就適合這種空氣的體質,否則就有感冒之虞。身臨寒冰,孤寂難耐,但是萬物在光明籠罩下多么寧靜!呼吸多么自由!內心感受多么豐富!哲學,我迄今所理解和體驗的哲學,就是自愿生活在高山的寒冰之中。一個人甚至應該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險,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險境當中!將你的城市建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
蒙田:“我們一定要學會忍受無法避免的苦難。一如世界的和聲,我們的生活是由不和諧和弦以及不同的音調組成的:柔和的、粗厲的、尖利的、平緩的、輕的和響的。如果一個音樂家只喜歡其中一部分,他能唱什么呢?他必須掌握所有這些,然后糅合在一起。同樣的,我們也必須把善與惡糅合在一起,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二者本是同一物。”
如果你拒絕苦難在你身上逗留哪怕1小時,如果你總是早早地防范可能的痛苦于未然,如果你把苦難與不快當作應當消滅的邪惡與仇恨,當作生存的缺點,那么,很清楚,你心中懷有安逸的宗教。生活在安逸中的人啊,你們真不知人類幸福為何物,因為幸福與不幸是兩姊妹,甚至是孿生姊妹,要么一起長大,要么一起永遠保持矮小。
看了尼采對待苦難的思想,是不是對苦難、困難不再有那么多的抱怨、不滿和無奈,尼采的思想可以讓我們更樂觀更有力量面對苦難。
為什么這個世界有那些經歷九死一生仍要登山的人,因為山就在那兒,快樂就在那兒!
所以木心那句深得人心:“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無戒365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