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漫畫編輯成就了強大的日本ACG產業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 動畫學術趴)

上個月17-19號,《日本漫畫:雜志編輯的奧義》系列講座圓滿結束了。知名日本動畫漫畫研究學者、創作者、編輯大塚英志及同為漫畫家的弟子淺野龍哉和其他中日漫畫雜志的編輯、研究者齊聚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校的校園,為大家帶來了關于漫畫編輯、創作、研究的系列講座。

17號大冢先生活動的現場照片,照片是淺野老師親自照的

大家對活動做了詳細的文字記錄。學術趴之后這段時間會陸續推出講座的內容記錄。每一場都非常精彩哦!

今天分享的是17號的內容,由來自樂益數碼(大連)有限公司的秦健老師整理。快來一起看看吧!(文字略有調整。)

大塚英志先生

編輯是什么

3月17日講座,大塚英志主講

在日本的出版社,雜志社,有編輯這個職業。我本人在做原創作者之前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編輯。

為什么日本的漫畫(為中心)、游戲、動畫和電影的這一產業如此發達呢?被(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外這么問到卻不知道怎么回答。被問到了之后,我們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是,這個產業是以漫畫雜志的編輯為重點來發展的。

日本的漫畫雜志編輯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我雖然有十多年不做編輯了,但是整理當時的筆記,發現記錄了700多個新人作者的聯系方式,直接合作過的有幾十個。編輯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培養新人作者,這次也請來了兩位很重要的編輯:角川書店的芹澤老師和小學館的武藤老師來和大家分享。

日本編輯會進行一種現場投稿(日語:持ち込み)。講座期間我們會現場示范這種投稿形式,各位學生可以假設是來編輯部投稿,對出版社和編輯發問,編輯也會根據作品水平進行溝通點評。這樣,大家可以親眼看到在日本的出版社,編輯是怎樣和新人作者交流的。

講座現場真的做了示范投稿的環節!

編輯的基本工作有三個:

第一,參與書籍雜志的制作,收集原稿進行審計設計,制作出版物。

第二,也會參與戰略性的設計。當然,漫畫雜志的話是會把單個的作品串聯起來,擔當編集者。

第三,新人作者的培養。日本的漫畫雜志都有不同的漫畫作者,1960年代,漫畫雜志剛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少年Sunday》、《少年Jump》等雜志漸漸流行,各個雜志會以自己挖掘的新人作者為中心制作出版物。特別是《少年Jump》曾有一個時期只啟用自己培養的漫畫作者——所以當年的《少年Jump》上某某作家的作品只能在《少年Jump》上看到。雖然當時所謂的“獨家作者”很多都并不是有名的作者,但是這種獨特的方式使其成為了最有名的漫畫雜志。所以,漫畫雜志有很強的新人育成能力。

現在的雜志社,會把一些工作外包出去。而且隨著網絡的發展,雜志社的工作也減輕了,比如很多原稿都用電子版來發送。我在當編輯的時候,會在作家家中等待,拿到原稿后把原稿放上出租車送給我在印刷廠等待的同事。我自己則繼續在作者家家中等待,為什么呢,因為我走了的話作家就會畫別的出版社的內容了。(大家笑)。但現在都不會這樣了,作者們都用郵件把稿件發過來就行了。

編輯會有什么樣的屬性呢?基本有以下幾種類型:

制片人

制作制片

導演

故事編輯

原作者

項目管理

經紀人

我在轉行做原作者之前,上面的角色都擔當過。對不同出版社來說,編輯的上述的屬性重點會不一樣。比如有制片人類型的編輯,故事類型的編輯等等。下面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

>>制片人類型的編輯<<

這種編輯會進行企劃:企劃所擔當的作者在什么時候,畫什么樣類型的故事會比較好,執行實際的企劃,立案,試畫,進行等。這個跟電影的制片比較像。

>>line producer (執行制片人)類型的編輯<<

Line producer是做具體事務的producer,更傾向于執行。而producer則傾向于企劃。比如剛剛說的催稿等事務,都是line producer的工作內容,類似助理,幫助作家做具體的協助事務。比如取材的協調工作等等。

Line producer 在電影中的工作,漫畫編輯也會做。

>>導演類型的編輯<<

導演類型的編輯會給漫畫家提出具體演出上的指導,比如畫面呈現。淺野龍哉老師(北外教師,大塚老師的學生)之前進行的講座都是這方面的內容,他很擅長這方面的內容。

我在這方面的一些知識是從石森老師那里學到的。我畢業的時候沒有好好就業,在漫畫雜志作為編輯打工,當時的總編輯是很厲害的人物,是手冢治蟲老師的編輯,是業界傳奇的人物。我在打工的時候,他竟然讓我做石森老師的編輯,他(石森老師)對我來說是神一樣的存在。

漫畫大師石森章太郎先生

石森老師經常在咖啡廳里創作,一般首先會考慮臺詞部分,有一次我去取稿件來,看到石森老師在畫分鏡腳本,他畫完了把畫稿給我,當時沒有復印版的,只能我用拓紙一頁一頁的復制,我剛剛要做這個事情就被石森老師制止了,他說:“你不是我的編輯嗎?”

我不能告訴他說我只是一個時薪450日元(在當時來說非常便宜)的打工者。

他說:“你是我的編輯,你對我的漫畫有什么意見?,肯定有哪里是不對勁的你快給我指出來!“

但我什么也說不出來。

后來我硬著頭皮指出一些問題來,但是石森老師會說,這是怎么怎么回事,這里其實是正確的。后來的一年,這種場景都反反復復的上演。我一直不知道石森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對我……(注:第二天武藤老師介紹編輯成長的時候提到,日本的出版社都是資深漫畫家帶新人編輯,新人編輯成長為資深編輯之后,才會培養新人漫畫家,編輯和作家之間就是這樣互相培養的,大塚老師說明白了石森老師當年為什么那么嚴格的要求他。)

>>原作者屬性的編輯<<

原作者有很多就是編輯出身(比如大塚老師本人)。

這類編輯會從作品的創意,梗概,故事線,點子等開始創作。

>>故事編輯屬性的編輯<<

是把作者不成熟的,片段性的創作物來整理,整合起來。

這個一般是新人編輯來做的職務,在美國電視劇里就會有story editor的職務。當你覺得這個故事很好的話,一般都是同一個story editor來做的。漫畫里也是,會有很多的image ,比如大結局啊高潮啊等想法,但是做成一個完整的作品的話就需要story editor的編輯來做。

>>管理型編輯<<

會做各種各樣的雜務,和助理工作。我之前也做過很多這種工作,比如排日程,解決各種問題狀況。我也是學生的戀愛商談對象。很多人把戀愛的趣事畫成漫畫。

這個管理型屬性的編輯者會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幫助作者。

>>Agent(經紀人)類型的編輯<<

作家的權益和對外活動都由這種類型的編輯來代為處理。現在會有書面的協議來規范這些。在美國會有Agent和所屬公司是不一樣的歸屬,但日本基本都是一樣的。

新人作家的培養方式

面對面投稿

投稿

介紹

星探挖掘

編輯認為作者有潛力的話會成為該作者的擔當編輯。

以前會有作者在面對面投稿的時候拿到了編輯的名片,愿意給作家名片的話,那就表明該編輯是看好這個作者,愿意做其編輯的。

編輯如果覺得原稿好能看完,成為了這種關系就意味著作者和編輯建立了擔當關系。

有好的作品也可以參加新人賞。

很多編輯認為自己的本質工作就是扶持自己的作家獲獎成功。

現在,編輯的工作很多都被數字化和網絡化代替,有些時候人們會覺得是不是不再需要編輯了。在這種網絡平臺投稿的時代,漫畫的品質到底怎么來控制呢?編輯還剩下了什么工作呢?

我個人認為編輯最后所剩下的本質最重要的就是看藍本分鏡,培養新人作者,把一個作品通過反復的推敲做到最好。

——注:以上只是其中一場講座的內容。我們之后還會陸續推出其他各場活動的超硬干貨。歡迎大家隨時關注哦。

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O7zyAbOvt7Tj3vrkXRsCbw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