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新禧
筆者在《常磐莊奮斗物語》中,將日漫搞笑天王赤塚不二夫作為壓軸出場,然而很多中國讀者對這位喜劇漫畫前輩陌生得很,推究起來,皆因赤塚的代表作從未被內地正式引進過(《天才傻瓜》在1990年有個疑似盜版《聰明的傻爸爸》,制作粗劣,影響極小),所以給國人造成空白印象。此次日本方面借紀念赤塚不二夫誕辰80周年之機,將《阿松》老番新制,再度動畫化,講述六胞胎兄弟長大后的故事。筆者也順便借此東風,在《阿松》動畫完結之際,為大家講講赤塚的事業巔峰期,以及他畢生的代表作——《阿松》與《天才傻瓜》。
話說赤塚不二夫在常磐莊里與水野英子、石森章太郎合作繪制少女漫畫,打熬到1961年,因為要與女友登茂子結婚,所以另覓出租屋,搬出了常磐莊。婚后,生活壓力陡然增大,靠著少女漫畫半溫不火的銷量,已難以維持夫妻倆的開支,轉型勢在必行。可是,轉畫什么題材呢?登茂子望著經常做些搞怪行為,每天都笑呵呵的老公,建議他干脆畫搞笑漫畫得了。“反正‘人生即玩笑’不就是你的座右銘么?”赤塚聽了,大腿一拍,興奮道:“行,就這么干吧!”
此時,漫畫周刊市場上,小學館的《周刊少年Sunday》和講談社的《周刊少年Magazine》正明爭暗斗,打得不可開交。雙方都竭力拉攏有名氣的漫畫家加盟,1960年到任的《Sunday》第二任主編木下芳雄,先是力邀來橫山光輝為《Sunday》供稿,橫山嘔心瀝血為《Sunday》貢獻了第一部周刊大熱門漫畫——《伊賀之影丸》。該作將《Sunday》的競爭力大幅度提升,使得《Magazine》難以抗衡。隨后橫山光輝又推出了《宇宙警備隊》,手塚治蟲拿出了《白色領航員》、《勇者大丹》,藤子不二雄奉獻了《怪物Q太郎》。這些主力軍本來就夠《Magazine》喝一壺了,沒想到在《Sunday》1962年第16期上,又出了赤塚不二夫的空前搞笑漫畫《阿松》(おそ松くん),竟然把一大批本來不看漫畫的成年人都吸引住了。風頭之盛,一時無人可匹。
這部《阿松》,是日本最早的無厘頭漫畫,乃赤塚不二夫奠定事業勝局的高水準杰作,也是一提到赤塚大家最先想到的那個搞笑姿勢的出處。《阿松》臺譯《六小福》,從譯名上便能看出一二來。漫畫的主人公是六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六胞胎,不僅是面孔,連發型、服裝都完全一樣,而且名字里都有個“松”字,即便是媽媽也難以分清他們誰是誰。這六個十歲的小淘氣,對玩鬧搞怪十分熱衷,經常和一群從來沒正經過的配角一起,瘋狂惡搞,為了各自的滑稽理由,出盡賤招,不過最后都無傷大雅,和氣收場。漫畫沒有連貫的劇情,采用的是類似《哆啦A夢》的單元故事模式,赤塚把這群“二貨”在生活中的各種逗樂趣事一篇篇地畫出來,并在其中夾雜了對當時社會的種種諷刺,無厘頭的情節令人爆笑不止。
漫畫里面的人物也十分討喜,六胞胎、三寸釘、內褲大叔及大暴牙(西瓜刨)等形象鮮明的角色(香港翻譯名),令讀者印象深刻。其中創新的搞笑姿勢“謝——(シェーッ)”成為日本60年代最流行的標志性動作,無論男女老少都競相模仿。動畫版播出后,影響力更加急劇擴大,誰沒“謝——”那么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家里有電視機。就連當時10歲的德仁親王,就是如今的皇太子,在大阪萬博,訪問三菱未來館時,也做了這個動作,可見其流行程度,至今還有不少節目或者活動中會拿這個姿勢出來搞笑。
《阿松》初登雜志就引發讀者的熱烈反響,此后連載達七年之久。1965年,《阿松》獲第10屆小學館漫畫獎,赤塚不二夫遂被稱作“喜劇天皇”。1966年、1988年和2015年,《阿松》三度動畫化,熱潮迄今不息。1990年香港以《我系西瓜刨》為名對1988年動畫版予以了引進。而2015年的第三版,更是再度掀起一陣新熱潮,好幾本動畫資訊雜志因為刊登了《阿松》的特輯,導致雜志賣脫銷而不得不加印。第一張DVD和BD光盤首周銷量分別為4.3萬張和3.6萬張,雙雙成為當周銷量冠軍。
《Sunday》依靠一批主流漫畫家,在60年代頭五年,狠狠壓制住了對手。戰況大不利,可把《Magazine》的首任主編牧野武朗和次任主編井岡秀次愁慘了,他們吃不香、睡不寧,竭盡全力仍不能扭轉頹勢,只好相繼辭職。1965年第三任主編內田勝上崗后,面對敵方全線進逼,己方難以招架的困窘局面,大感艱窶。怎么辦?難道就這樣束手待斃嗎?
內田勝畢竟是講談社的老人,面對困局,迎難而上,大膽啟用梶原一騎、川崎伸、千葉徹彌、森田拳次等潛力巨大的三線作者,展開連場精彩反擊,成功扳回了局面。兩大周刊戰至1968年上半年,《Magazine》已形勢大好,銷量開始反超《Sunday》。這里面除了梶原一騎編劇的兩部體育漫畫厥功至偉外,脫胎換骨后的赤塚不二夫也功不可沒。
諸位要問了,赤塚不是給小學館提供漫畫嗎?怎么又變成講談社功臣了呢?原來那時尚無“漫畫家專屬制度”,漫畫家們可以隨意給任何一家刊物投稿,而不像現在這樣被鎖死在固定的漫畫雜志上。憑借《阿松》聚集起超人氣的赤塚,這幾年來順風順水,名利雙收。他與古谷三敏、長谷邦夫和橫山孝雄三人共同組成漫畫工作室“不二制作”(FUJIO PRUDUCTION),聘請了助手、會計、策劃、銷售等人員,使得漫畫生產力也隨之大幅提高,加快了連載作品的進度。正好《Magazine》的新任主編內田勝想超越《Sunday》,感覺挖角既可以削弱對手,又能增強自己實力,是個很好的辦法。看到赤塚掀起的搞笑漫畫熱潮,在少年漫畫里占據了特殊地位,孩子們對那些無厘頭的橋段和惡作劇津津樂道,而搞笑漫畫正是《Magazine》所缺少的。于是,內田勝開出高價碼,請赤塚新開一部“瘋狂的惡搞漫畫”,赤塚二話沒說,收錢開工。此等做法,暴露了“漫畫家專屬制度”尚未推行前漫畫界存在的重大弊病。自家雜志辛辛苦苦栽培起來的當紅漫畫家,只要競爭對手給的價錢更高,就能毫無阻滯地立即“轉會”,換誰心里會舒服呢!所以后來集英社的《周刊少年Jump》就直接跟漫畫家簽訂合同,斷絕了漫畫家多本雜志同時投稿的情況。
1967年4月9日,席卷60年代末直至整個70年代的頭號喜劇漫畫《天才傻瓜》(天才バカボン),在《Magazine》當年第15期開啟連載。這是赤塚漫畫生涯的最高杰作,此后作品再無超越。該作的主人公本是標題里的“バカボン”,但赤塚畫著畫著,覺得不按常理出牌的老爹最有意思,于是將主角的爸爸變成了主角。老爹原是個聰明絕頂的人,哪知一次意外令他變成了大笨蛋。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善良卻愚鈍;二兒子遺傳了老爸的天才基因,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小小年紀即能解說“畢達哥拉斯”、“開普勒定律”。這父子三人天才加傻瓜的無敵組合碰撞到一起,還有一票“死可以,不搞笑不可以”的怪異配角插科打諢,外星人、妖怪、野馬等奇葩也紛紛亂入,令每天的生活都樂不可支。老爹按照自己的人生哲學,把笨蛋的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忽而大智若愚、忽而又大愚若智,將人生最真實、最樸素的本質體現了出來。這樣的人,在讀者眼中,真是可愛極了。而赤塚最喜愛的筆下人物,也是這個憨憨的、露出兩顆大牙的“老家伙”!
《Magazine》連載《天才傻瓜》一年多,好評如潮,徹底蓋過了《Sunday》上的《阿松》。《Sunday》編劇部決定把《阿松》給停了,出更高的價錢,讓赤塚畫新作,自己跟自己打擂臺。“有錢就可以”的赤塚,在變裝俱樂部里看了一段時期的變裝秀找靈感,隨后拿出了《猛烈阿太郎》(もーれつア太郎)這部新漫畫。主角阿太郎是個蔬菜店的小伙計,他和老板、同事圍繞著這小店,演繹了一出充滿人情味的喜劇。總體而言,《猛烈阿太郎》不遜色于《阿松》,但要對抗《天才傻瓜》,仍顯實力不足。所以連載到1970年,又被《Sunday》停載了。
《Sunday》第六任主編木下賀雄無可奈何,只得好聲好氣地懇求赤塚,“您瞧瞧,還能拿出更好的漫畫嗎?”孰料赤塚竟回答說:“再好的沒有了。不嫌棄的話,把《天才傻瓜》拿去吧!”“瞎米?莫開玩笑哦!”“我系認真的啦!講談社的人太‘素’啦。你們編輯部對我胃口!”木下賀雄聞言大喜過望,他知道赤塚一向喜歡裝瘋賣傻,做事總帶著胡鬧的意味,常把編輯和助手唬得團團轉,所以小學館編輯都投其所好,跟著他一塊兒“胡作非為”。因此“對胃口”而轉刊一說,應該可信。果然,1969年8月,赤塚不顧《Magazine》的強烈反對,將《天才傻瓜》挪到了《Sunday》上連載。內田勝簡直氣瘋了,可是沒法子呀,誰叫你當年干的也是挖墻角的活兒呢!然而八個月后,更加滑稽的事情發生了。赤塚竟然又嫌《Sunday》的責編“胡鬧”程度不夠,把《天才傻瓜》重歸了《Magazine》。您瞧瞧這叫啥事兒!正因為赤塚這么任性,導致后來很多家出版社出單行本,使得版本比較混亂。而且因為換了多次雜志刊登,最后都沒有個公認的結局。就連赤塚本人都說,每一回都是最終回,我也不知道真正的結局是哪一回。
《天才傻瓜》從此在講談社旗下一直連載到完結。中期“傻稻田大學”的后輩們逐一登場,內容愈發有趣,搞笑頻率也越來越快。幾乎每翻一頁,都會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發出笑聲。充滿速度感的逗笑風格,與60、70年代日本朝氣蓬勃的社會景象貼切呼應。到了漫畫后期,赤塚改筆名為山田一郎,并以左手作畫,不但畫風出現了破天荒的轉變,還出現了各種超現實的噱頭。這時赤塚已經完全不管什么按道理和常識才能運轉的世界了,他的世界只要有笑聲就可以了。
《天才傻瓜》1972年獲文藝春秋漫畫獎,1997年獲第26屆日本漫畫家協會文部大臣獎,四次被改編為動畫,2015年5月推出動畫電影,2016年又有真人版日劇問世,由名主持人上田晉也飾演老爹、松下奈續飾演媽媽。日本許多流行的社會用語,都來自該作。比如天才老爹的口頭禪:“這樣就好”,全日本婦孺皆知,被廣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瑯瑯上口。老爹獨腿站立脫襪子的喜劇場面,也成為一個時代的娛樂定格。
赤塚不二夫以簡略造型塑造眾多滑稽角色,令人捧腹的搞笑功力及作品的轟動效應,為他吸引來大批追隨者,一群年輕漫畫家開始專門致力于搞笑漫畫領域。無厘頭搞笑漫畫作為一個類型,正式在漫畫界得到確立。后來《周刊少年Jump》還特地設置了“赤塚獎”,用以鼓勵新人。
最后,推薦讀者朋友們觀看一部2011年的電影——《這樣就好!! 電影★赤塚不二夫》(これでいいのだ!! 映畫★赤塚不二夫),一定會更多地了解赤塚這個有趣的人。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