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看《兒童的人格教育》第一章的引言有感之三。
關于整體人格,“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動和指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想象能力,人天生充滿有活力的,有目標的追求。兒童從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希望圖景,就像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所說的,每個人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如果有可能掙100萬,絕不安于掙90萬;能當省長絕不安于當市長;能寫3000字的文章,絕不安于2000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態和普遍的追求!
這種有目的的追求,反映了人具有獨特的思考和想象能力,也主宰了我們一生的具體行為,甚至決定我們思想,因為我們的思想絕不是客觀的,而是和我們所形成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好比我加入新網師的這件事情,是我一直以來熱衷教育研究的必然選擇,也是對現在學校一點教育氛圍都沒有的無奈反擊,所以當我知道有這樣一個組織之后,就覺得教育是有希望的,于是密切關注它的招生簡章,然后在規定的時間交申請書,交費,買書,加群......同樣的招生簡章會被很多人看到,我也曾推薦給幾位同事,但由于每個人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學習也許不是他們最要緊的事情。
但對于我而言,我是一個將學習視為信仰的人,我的學習完全是自發的,因為我樂在其中。就像別人喜歡打麻將斗地主,逛街打游戲一樣,我喜歡看書寫作。我信奉知識就是力量,當我看到一句話和我產生共鳴的時候,文思泉涌,腦子里邊會想到很多和他相關的句子和事例,以印證我在生活中的觀察和他的觀點是一致的,這時候有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而當自己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的時候,在生活中的運用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我現在看的比較多的是和心理相關的書,這些書籍在我上課和做咨詢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支持作用。我在寫案例的時候就有理論的支撐,而反過來,理論能指導我更好的實踐。比如我學了系統式家庭治療之后,對家譜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圍繞著畫家譜圖進行第一次談話,不僅能很容易收集到來訪者的個人成長史,也能了解到相關的環境和父母的情況,而且這個過程充滿了樂趣,是很好的一個操作抓手。
為了更好,更熟練的運用這個技術,我買了關于家譜圖的專業書籍,反復收聽相關的課程音頻,在心理輔導中多次運用,還曾經設想過如何把家譜圖應用到心理課上,讓這種我喜歡的形式成為學生了解家庭和自己的一個有趣的工具。
所以,大家都知道我喜歡學習和寫作,為了學習而自掏腰包的事情是我能做出來的,所以我有很多培訓的機會,都是因為他們知道我是愛學習的,是那種發自內心的對學習感興趣并且能夠學到精髓的人。因此我有幸參加過兩次心理健康學科的國培計劃,有幸聽岳曉東博士的現場教學;還無意中參加了河南省骨干教師培訓,有可能在項目結束后成為河南省骨干教師。
凡是和學習寫作有關的事情,在我這里都是沒有問題的,自費買各種書是我經常做的事。反之,對于一個喜歡玩耍的人,學校發的書尚且沒人看,更別說讓他自費買書了。就好比讓一個吝嗇的人資助貧困生,是無論如何也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