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枚金幣》,在講到第三次得到金幣時,老人仍然把兒子的金幣扔進火爐里,兒子這次不是笑了笑,走開,而是“受不了了”,我引導孩子們思考為什么兒子這次會“受不了”?孩子們都能說出是因為這次的一枚金幣是兒子通過自己的辛苦勞動得來的,所以他才倍加珍惜,看到父親把自己辛苦得到的金幣扔進火爐,自然會“受不了”。我接著又問:“此刻兒子的心情是怎樣的?文中的‘受不了’包含著哪些心情?”孩子們踴躍發言:著急、憤怒、痛苦、難受、、、、、、我順勢提問:“作者直接寫出了這些心情嗎?那他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現這些心情的?”孩子們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課文的25、26自然段:
? ? ? ? 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道:
“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做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事,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進火爐里去燒!”
? ? ? ? 原來作者是通過對兒子的動作描寫:跑、抓出、叫道和語言描寫來體現兒子當時“受不了”的心情。
? ? ? ? “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沒有直接寫兒子多么憤怒,多么難受,而是通過對兒子的動作和語言描寫來間接表現兒子的心情。”孩子們恍然大悟,“我們平時作文中表現人物心情大都是直接寫我好開心呀,我感到非常難過,這樣來表現人物心情,讀者會被打動嗎?”孩子們使勁搖搖頭,“所以我們也應該像作者一樣,不直接描寫人物心情,而是通過對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來間接表現人物心情,這樣寫人,人物就活起來了。”孩子們點點頭表示同意。? ? ? ? ? 我當時就想:現在如果喊他們馬上用這種方法來寫一個片段,孩子們不一定寫得出來呀。我突然想到了創設情境,對,給他們創設一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不但是我說出來,而且還要他們演出來,寫就變得容易了。我微笑著對孩子們說:“我們來做個游戲吧,老師說一個場景,你們來表演。”孩子們歡呼雀躍,高興地跳了起來。
? ? ? ? 第一個場景:小明回到自己座位,看著桌子上躺著一份試卷,打開一看,100分,小明高興極了。孩子們馬上把自己當作了小明,體會了一次得97分的快樂,有的同學拍著手說,有的同學跳得老高地說,還有的同學不停地拍著桌面說、、、、、、? ? ? ? 第二個場景:小明看著46分的試卷,傷心欲絕。孩子們馬上轉換心情,動作大變:有的耷拉著腦袋自言自語;有的雙手顫抖,不能發聲;有的兩眼無神,表情呆滯;還有的更是叫苦連天、、、、、、看著孩子們都挺入戲的,也都親身體驗了一把,緊接著我喊孩子們選擇其中一個場景,把剛才表演過的寫成一個小片段,孩子們都沒有多抵抗的意思,自己就開始動筆了。
? ? ? ? 收上來后,發現小朋友們寫得還不錯,比如:
1、小明考了100分,他把試卷用力往上一扔,都快扔上天了,他一蹦三尺高,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嘴巴張得比碗還大,大聲叫道:“太好了!我考了100分!我終于可以給媽媽一個交代了?!?/p>
2、小明考了100分,高興得手舞足蹈,連蹦帶跳,他又把卷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生怕掉了一樣,激動地尖叫起來:“我真的考了100分,是真的耶!”
3、我看到了卷子上鮮紅的分數—46分,“我的天哪,46分!”手中的試卷情不自禁地往下掉,我的手還在不停顫抖著,霎時間,天空中仿佛烏云密布,花兒好像也枯萎了,草兒也為我落著淚,就連教室里的黑板也看我不順眼,板著一副臉,我垂頭喪氣地走出教室,邊走邊念叨:“完了,完了,這下沒戲了?!?/p>
4、小明考了46分,他看著卷子上鮮紅的大×,眼洞都空空了,像吃了安眠藥一樣,雙腳發軟,都站不穩了,無力地說:“糟了,完蛋了?!?/p>
5、小明考了47分,他靜靜地看著試卷,深深地嘆了一口長氣。卷子好像玩滑梯似的,從他手上滑落下來,掉在了地上??伤麉s沒注意到,身體一動不動,猶如一座雕像,心里空落落的,自言自語著:“這下可完蛋了,回家肯定要吃一頓‘竹筍炒臘肉’?!闭f完,他便拖著沉重的腳步出了教室。
? ? ? 看來,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多種語言情境,先做再寫,孩子們寫作就不會言之無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