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之行,竇桂梅老師留給我的印象最深。她是一位天生的好演員,表情極為豐富,特別適合當語文老師。
她在講座中反復強調的一個理念就是要了解文本的屬性,品出文本的味道。她在講繪畫本《大腳丫跳芭蕾》的時候,就啟發學生關注書本中所配的插圖,因為圖中暗含了許多信息。圖的色彩,圖上的文字,圖中人物的表情和動作,都是無聲的語言。要帶領學生讀懂這些隱藏的文字,就需要老師具備最基本的美術素養。老師首先發現了美,接著才可能成為美的領路人。
此外,整節課中,芭蕾舞曲先后響起了三次。那也是竇老師有意調動學生的聽覺,讓學生在美的旋律中理解貝琳達對芭蕾舞的執著和由衷的熱愛,讓學生的思維也跟著舞動起來。竇老師說,如果是在北京,她還會提一個問題,即讓學生為整個故事配一首合適的舞曲。而這是一種更高的要求,要求師生都有一定的舞蹈和音樂素養。
故語文教師要潛入文本,鉆研文本,又要跳出文本。要深入理解一個文本,不是單純地讀懂里面的字詞句,更要讀懂文本的情境和深意。竇老師在提到《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時候,就完全換了個風格。她的聲音一下提高了八度,她的表情一下變得嚴肅起來,她的手勢也一下變得孔武有力起來。因為這是一個評書體文本,還是有關兩個男人打架的文本。
既然是評書體文本,為何不用說書的形式講這篇課文呢?老師只要往講臺上一站,拿黑板擦當醒目一拍,張嘴就是“話說……”學生肯定瞪大了雙眼,聽得津津有味。別說學生會感到新奇,連我這種沒怎么見過世面的老師也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真是別開生面??!
可見要當好語文老師,還得學學演員的本領。針對不同的文本,創設不同的情境。老師演得越好,學生就入戲越快,入戲越深。只要學生肯入戲,還怕學生品不出文本的味道嗎?我馬上想到,如果以后上元曲《牡丹亭》,是不是可以先給學生唱一段,調動學生的味口,再讓學生在這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下觀照文本。
當然,老師也不是全才,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只要帶領學生讀懂文本,就是一堂合格的語文課了,畢竟“平平淡淡才是真”麼!于平淡之外,偶爾折騰一番,偶爾給學生開開葷,學生一定會印象深刻,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