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你磨鐵杵做什么?"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針呢?"
老婆婆笑呵呵的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害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真"的道理。
在這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里,我們可以分幾個方面來理解。
【鐵杵與針的距離】
當老婆婆想把鐵杵磨成針的時候,這個任務是非常艱難的。當她把一個巨大的任務只是分成不停止磨動的每一個小動作,并循序漸進的練習,原本諾大的一個任務,就變得不值一提。鐵杵和針本是兩個不可能產生關聯的物體,當通過婆婆的自我調節,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試想我們平日里在碰到任務時,大腦總是慣性思維的無限放大本已經很難的問題,直至那最后一份意志力也被消磨殆盡。
【當鐵杵磨累了的時候】
如果想要把一個鐵杵磨成針,這是需要極大的毅力,同時也要承受無比的枯燥。如果一直重復同一個簡單的動作,總有感覺到累,總有想要放棄的時候。當設定完一個目標后,每三個月,半年,還是一年給自己反饋一次,你會看到不同階段不一樣的結果,讓自己每達到一個階段,就有一個明確的量化。用結果去量化行動帶來的改變,會給自己帶來暫時的滿足感。當覺得累了的時候,預想自己已達成結果的那個畫面,會在行動的路上助自己一臂之力。
【始終如一的磨鐵杵,才會成為針】
試想老婆婆在磨鐵杵的時候,沒有極大的決心與高度的專注力,三天打魚,二天曬網,還會不會有鐵杵變成針的那一天?
保有持久的專注力,你也可以做到鐵杵變成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