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秋雨,滴落在梧桐葉上

一場還未登錄的秋臺風,帶來來久違的雨。

這迷迷蒙蒙的細雨,還沒有達到淅淅瀝瀝的程度,卻帶來了一股一股的寒意。果然是一場秋雨一場涼,這場雨之后,南方小城也進入了深秋。

秋是收獲的季節,亦有著五彩斑斕的色彩,然而秋雨一落,瞬間便顯出一種落寞來。秋風吹落了搖曳的樹葉,秋雨遮蓋了天空的明麗,人們帶著匆匆的行色,將秋的意味渲染得愈加冷清。

原來,只需一場雨,就能將傷秋的情緒引爆開來。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易安居士的詞句在傷感中輕吟淺唱。此時此刻,似乎已融入了這蒙蒙的秋雨,沉醉在這淡淡的哀愁中。

想象著,梧桐樹在冷冷的秋風中搖曳,葉子沙沙作響,伴著雨滴的音韻,更顯孤寂。落葉輕輕地離開了樹枝,在輕風細雨中打著旋兒,似一只翩飛的蝴蝶,帶著對老樹無盡的眷念輕舞飛揚,靜靜地收攏著它們一生的美麗瞬間。

一葉知秋,說的就是梧桐。“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自古梧桐被視為圣王和先知,《花鏡》中說梧桐:“此木能知歲時,清明后桐始華。桐不華,歲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葉先墜。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句。”

而秋雨與梧桐的組合,則聚合著太多的牽眷,凝結著太多的離愁。細細想來,有多少秋雨,就滴落在這街巷村野間的梧桐葉上啊!

率先賦予秋雨梧桐以生命活力的,當屬孟浩然。他的名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組成了一幅靜謐清幽的秋夜畫面,活現出微云將散未散之時、夜雨欲住未住之際的詩意境界。只要閉上眼睛,這個極富動感的優美畫面,便會立時清晰地浮現出來。

白居易在《長恨歌》里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生離死別,用一聯“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抒寫夜雨聞鈴,梧桐入夢,勾起主人公多少傷心的回憶。這樣凄美的描寫,讀之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溫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秋雨,則創造了凄苦零落的藝術氛圍:“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秋雨瀝瀝,點點滴落到梧桐的葉子上。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滴嗒聲響,由遠而近,斷斷續續傳來,聲聲傳到耳際,滴在心頭,撩撥著靈魂深處的痛苦琴弦。

宋代詞人趙長卿《一剪梅》中的梧桐秋雨,不事雕琢,深刻雋永,將一段愁思表達得清俊疏朗:“霽靄迷空曉未收。羈館殘燈,永夜悲秋。梧桐葉上三更雨,別是人間一段愁。睡又不成夢又休。多愁多病,當甚風流。真情一點苦縈人,才下眉尖,恰上心頭。”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寂寞掩朱門,正是天將暮。暗澹小庭中,滴滴梧桐雨。”“烏鵲成橋秋又到,梧桐滴雨夜初涼。”這些,都是哪個多愁善感的詩人苦吟出來的詩句呢?何等的纏綿悱惻、惆悵哀婉!

風吹梧桐三更雨,雨打落葉秋更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