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我媽媽會經常跟別人說,我是個內向的孩子,我膽子很小,我特別老實。我一直也認定她說的是對的,知女莫若母嗎。之后我有什么不順心的事、辦不成的事,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內向的性格造成的,嚴重一點的時候,干脆躲起來,告訴自己,反正我很內向,所以我也不用努力了。
后來我畢業當老師了,后來有機會我轉行了,后來我在單位做了辦公室主任,我也一直覺得自己挺累的,覺得有太多事超出我的能力范圍了,雖然身邊的人對我的肯定居多,可我仍然認為這不符合我的性格,我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怎么就干這么八面玲瓏的活了呢?
有一天在車站等車,遇見一個同事的哥哥,聊了一會兒天,他說她妹妹性格不夠闖,不像我這么外向!我突然就愣了!不對啊!我是個內向的人啊!怎么就外向了呢?
這句話像一顆釘子一樣扎在我腦海里了,再遇見需要與人溝通的事時,我就有意識地觀察自己,其實我還可以啊,不是特別抵觸與人交往,我也不算膽小怕事,有什么事情,我愿意主動承擔責任。和朋友們侃大山的時候,也總是提起小時候上學時,經常因為愛說話被老師批評。我出門旅行的時候,看著拖個箱子飛來飛去的出差族,會心生羨慕,覺得在路上的生活讓我很喜歡,也特別向往可以去不同的城市品位不同的風土人情。
然后我就更糾結了,我到底內向還是外向呢?
我實在找不到答案,只好求助我媽媽幫我倒推了。我中學畢業直接報志愿考的師范學校,而沒有繼續上高中,不是因為我的數學成績不很理想(她當時給我的理由),而是媽媽怕我上了高中,萬一考大學考走去別的城市了,她不能陪我,而師范學校在本市,畢業還包分配,工作只能在本區,我就能一直在她身邊了。而我的內向性格,她給我的解釋是,我小的時候,得去上學,她不能陪我,怕我被同學欺負,就告訴別人我很膽小內向,這樣好讓老師多照顧我。順便讓我自己知道我很膽小,這樣我也不會惹事了。
哈哈哈,于是,我就背著個內向的招牌,招搖撞騙三十多年!
我媽媽的給我貼的這個大標簽,給我帶來的遺憾有點多,雖然她即便是給我定義成外向性格,我也飛不上天,雖然當初如果上了高中我也未必能離開家鄉,可是我最主要的遺憾是,我的人生少了好多選擇的機會。如今斯人已逝,我不想多埋怨,而如今的我也不再糾結內向外向,畢竟人都是有很多面的,不必把自己框起來,定格處理。
我是想借由自己的經歷,跟現在的寶爸寶媽說說給孩子貼標簽的危害,也許你會說,我們不會這么限制孩子的自由啊!是的,我媽媽的心理原因比較復雜,也比較極端。可是,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沒有說過你的孩子是愛哭鬼、淘氣包、小心眼、沒禮貌、多動癥、很孤僻、小話癆、脾氣倔?
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不會持久,時移勢易,情緒就變了,可是如果你揪住孩子某一時段的情緒不放,這種心理暗示就會種在孩子心里,并長久地影響孩子,甚至是一生。
圈媽科普敏感期概念的時候提到過的一個觀點,我非常受益,就是我們甚至都不要用敏感期來給孩子設框框,我們能做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感受當下,去和孩子的心靈連接,去覺察問題的關鍵,而不是隨便給孩子貼個標簽,然后甩甩頭說,哦,這個孩子就是這樣!然后就心安理得地不管了。
愛,是一個很累的課題,因為你要時時處處小心不要犯經驗主義錯誤,不能偷懶不去體察對方;愛,也非常輕松,你真的愛上她,你會愿意去愛她的……
參考書目《正面管教》
2017,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