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貧寒,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斯坦利.伯勒爾,在27歲時已經是一位音樂巨星。1990年福布斯雜志估算,他的身價已經達到300萬美元。然而在1996年,斯丹利就被迫申請破產。他不僅敗光了家產,還欠下了1300萬美元的債務。他揮金如土,生活極盡奢華,完全沒有儲蓄的概念。然而斯丹利的貧窮到富有再到破產的經歷并非獨一無二。拳王泰森也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在事業高峰時期年收入超過3億美元,但是2003年破產時,欠下了2400萬美元的債務。
為什么這些一夜暴富的人不僅沒有積蓄財富,如此揮霍無度以致負載累累。他們看似沖動愚蠢和不理性的行為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要解釋這個現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理論—生活史理論。
錢是資源,時間也是資源,就連食物中的熱量也是。這些有限的資源要如何分配,需要我們進行權衡。為了理解各個生物體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生物學家建立了一套強大的理論,“生活史理論”(Life History Theory)此理論主要針對這些問題:動物個體應該生長發育多長時間以后才能開始繁衍后代?該動物在后代出生后是否應該分配資源以撫養后代,如果應該,那么該動物在讓后代自謀生路之前,應該付出多少親代投資?
根據生活史理論,所有有機體生命中的根本任務可分為兩大類:
存續努力(somatic effort)和繁殖努力(reproductive effort)。
存續努力是指動物用于維持身體健康的能量,繁殖努力是指用于復制有機體基因的能量。存續努力就像是存錢,繁殖努力就像是取錢。存續努力上的投資就是未來繁殖上的投資。戶頭上存的錢越多,未來就更可能成功的繁衍優質的后代。
不同的動物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權衡,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生命史對策。有些動物采用“慢”型,它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努力進行存續發展,然后再繁殖。比如大象。有些動物則采用“快”型策略。比如馬島猬。
快對策適合危險的,不可預知的環境,相對慢對策適合安全且較可預知的環境。跟馬島猬不一樣,大象的食物是在一定區域內可預知的植物,并且其龐大的身軀能夠保護它們不受大多數捕食者的威脅。大象的適應性對策就是慢慢成長,它們有條件慢慢充實自己的存續賬戶,以便未來成為更有競爭力的配偶,最終成為更好的父母。
有趣的是,生活史對策的差別比僅僅存在于不同物種之間,同一物種內部,不同個體之間也會存在對策的差異。有些大象如馬島猬繁殖較早。人類也是如此--有的人成家早,有的人成家晚。
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慢對策的人成長速度偏慢,青春期開始的晚,生理上衰老的較慢,性行為開始的較晚,性伙伴的數量也較少。他們更偏愛一夫一妻制,生孩子也較晚。而鮮明對比的是,快對策的人成長的快,青春期來的早,衰老的也早。他們一般在同學會上會看起來更顯老。他們積極的尋找下一個交配的機會,因此離婚的可能性更大。
快對策和慢對策的人也有著不同的人格特質,慢對策者是長期計劃者,他們寧愿推遲當下的滿足以增加未來的回報。而快對策是短期機會主義者,只看眼前利益,很少會考慮長期后果。
為什么有的人遵循快對策,有的人遵循慢對策呢?一部分原因與遺傳基因有關,另一部分原因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有關,尤其是童年的境遇。
如果一個人在充滿暴力或者疾病的危險環境中長大,其對策就會偏快。在波動性較大的環境中長大,比如經常搬家,收入不可預測等,女孩生活在一個父親角色缺失的家庭,這些都是會導致快對策的因素。生活在危險而且難于預期的環境中的人,遵循快對策在進化上更具有適應性的。快對策強調獲取回報并當即兌現,在危險而難以預測的環境里,你不知道是否能活到享受長期回報的時候。出于同樣的原因,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獲取知識技能,只有在預期壽命較長的時候才有進化一樣,若是壽命較短,又想取得進化的成功,就不要在教育上花費時間精力,成本了。還是把這些資源用在立即就有進化成果的任務上,比如繁殖。
在170個國家的研究表明,危險地區,死亡率越高的地區,女性第一胎的年紀越小。而平均壽命越高的地區,女性生育年齡越大。而生育年紀偏早的地區,暴力犯罪的的比例也更高。泰森也是在貧窮的居民區長大,單身母親撫養長大,父親拋棄了家庭。他在18歲時已被捕38次。
選擇快對策的人,喜歡一夜暴富,立即兌現的回報。他們就像在進行百米跨欄比賽,盡力的跑的更快,跳的更高,快速的出人頭地。他們當中有很多通過無畏的創業,努力的工作,承擔高的風險,而有機會快速的成功,得到回報。然而,當他們嘗到成功的滋味后,大多卻走向了毀滅。正如買彩票的人的心理,如果真的中了大獎,他們也會很快將獎金揮霍一空。相反,一個人若在安全,穩定,可預期的環境中長大,就會把大腦調到慢對策模式。如果你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也相信自己會活到收獲勞動果實的那一天,那么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來就是正確的決策。
所以,是否生活在一個可以預測的世界,決定了你會選擇哪一種對策。
對于大象,人類和任何后代數量相對較少的動物來說,努力繁殖的意義不只是交配,成功的繁殖還要細分成兩種完全不同的任務:擇偶努力(用于奪取地位,吸引配偶和交配)和育兒努力(用于確保后代能夠生存,并繁殖他們自己的后代)。
這樣人類的一生可以劃分成三個階段:存續努力,擇偶努力,育兒努力。在特定的生命階段,都有特定的次級自我來指引我們的選擇。
存續階段,自我保護型和避免疾病型次級自我占主導地位。當社交型次級自我走上舞臺,人生的第二階段也拉開了序幕。整個動物王國,擇偶努力都涉及暴力攻擊和炫耀展示,這種特點也表現在人類社會。青春期的睪丸激素的激增標志著擇偶型次級自我和社會地位型次級自我的出現,它們會在整個第二階段主宰我們的行為。同時還抑制了兒時活躍的自我保護型和避免疾病型次級自我。畢竟,當你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安全擔心時,就很難瘋狂的去冒險打動他人了。
世界各地殺人犯中年輕人的比例都高的出奇。20多歲的小伙子比40多歲的成熟男性殺人的可能性要高出40%。
炫耀性消費發生在快策略的擇偶型次級自我身上。但是一旦女性表示想和他們發展穩定的關系時,這些男人花錢的興趣就開始減退了。
開著保時捷跑車的家伙十有八九都是在尋找一夜情,而不是去找好老婆。而女性也并不是盲目的受到誘惑,她們會去跟保時捷帥哥約會,但是最終會選擇嫁給那個并不張揚,看上去更可靠,開著本田汽車的家伙。
大多數人在40歲時出于育兒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的攻擊性和競爭性都有所降低。已經有一個孩子的女性要比同樣年齡,同樣社會經濟地位但是沒有孩子的女性睪丸激素水平低30%。男性也一樣,其結婚后睪丸激素水平下降,有了孩子后,還會再次下降。睪丸激素水平下降,意味著不再愿意承擔更多的風險,不愿意再去冒險。
在育兒階段,留住配偶型和育兒型次級自我相繼登上舞臺,努力扮演好配偶和家長的角色。
兩性的相似之處多于不同之處,但是在繁殖問題上卻有很大的差別。
依據進化生物學的說法,彩禮經濟學是跟最低親代投資(minimum parental inverstment)的生物學原則聯系在一起的。當一個女人同意為一個男人懷孕,她和她的家庭常常會要求追求者證明自己提供資源的意愿和能力。對于男性來說,付出彩禮就像是交付定金意愿,是為長期相伴提供資源的承諾。男性有尋找最低價格的性的動機,女性則有獲得最高價格的動機,從這個角度來說,性對于女性來說時成本,對男性來說是機會。
對于“我愛你”這句話,男女表達的動機和表達的時機也不一樣。男性更愿意在親熱前聽到這句話,他會把這種示愛當作是即將發生性關系的信號。但是性愛之后,女性說出“我愛你”,聽起來更像是你休想甩掉我。所以如果男性只想獲得性愛的歡愉,而不想付出承諾,這時聽到他就會不高興了
為什么全世界的成熟男士和懵懂少年都會被20出頭的女子吸引呢?從進化的角度考慮,年輕+美貌=生殖力。這從進化的角度看也是合理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擇偶貨幣”預算,用來設計他們的理性配偶。如果在某一個特質上花的錢多了,其他的特質上可花的錢就少了。當預算很高的時候,男女對配偶的期望是相似的。當預算有限的時候,男女就有很大的不同。男性會把外貌的吸引力排在最首要的位置,善良排在第二,之后是地位和資源。而女性則把男性的地位和資源排在第一位,之后是善良,外貌的吸引力則排在很靠后的位置。
婚姻規則跟約會規則還不同,雖然在短期關系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挑剔。但是在選擇結婚對象的問題上,男女相似之處多余不同之處。男性也一樣對另一半的智商有更高的要求。
雖然擇偶標準方面,男女走到了一起,但是結婚和育兒并未抹殺所有的性別差異。
有一種叫親子不確定性的東西(paternal uncertainty)。女人永遠不用擔心撫養的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但是男人卻無法像女人如此確定。這也決定了,為什么男人更難接受伴侶的身體出軌,這意味著更大的親子不確定的風險。女性更難接受感情上的出軌,因為這意味著男人對她和她子女的親代投資減少了。
世界上有一些騙局是在利用進化偏見在誘導我們。著名的龐氏騙局就是一種。它是利用人們對親密關系的信任,來達到行偏的目的。
另外一個大的騙局就是,戴比爾斯公司精心策劃的鉆石營銷策略。產量豐富的鉆石,卻在控制供給的方式下,變成了高檔的稀缺品。一個經典的廣告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讓鉆石成為女性對永恒愛情的渴望,使它成為了婚禮儀式上的必需品。對女人來說,它迎合了留住配偶型次級自我的需求。對于男人來說,擇偶型次級自我會借由鉆石來尋求配偶。
還要一些藥品的廣告,也是利用避免疾病型次級自我的需求而開發的,實際上假藥只要不至于致命,就能繼續銷售下去。
最后,我們對全書做個總結:
1. 雖然我們的決策有時看似毫無理性的愚蠢,但它是用于提高進化適應的決策機制的產物。
2. 我們內在都有多個次級自我,每個次級自我都有不同的優先便好,有時這些偏好是互相矛盾的。
3. 經濟學市場定價原則只適用于重要日常決策中的一小部分,更多決策涉及家庭,朋友和長期合作伙伴。對于他們,我們采用截然不同的策略。
4. 我們大腦中的偏見有時會讓我們喪失機遇,但是也幫助祖先規避了可能存在的風險。
5. 當看似困難的問題用人類祖先熟悉的方式表述時,我們更能準確回答。
6. 不同的人遵循不同的生活史對策:有些人享受快生活,有些人愿意慢慢積累。
7. 最重要的進化市場,男女交換的是完全不同的自然資源。
8. 進化需求會成就很多騙子。
總結出三條經驗:
1. 不要以為別人是傻瓜。看似隨意的決策,其實是有著更深層次的理性。
2. 理性的私利并非是你的私利。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你的朋友,鄰居和商業伙伴,你會發現他們更愿意和你成為朋友,更愿意和你做生意。
3. 出門之前問問其他自我的意見。在合適的情景下,征求合適的自我的意見,你就可以更好的掌控人生中的重要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