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人民日報高級記者費偉偉的《新聞采寫評》,目前還只看完了其中的寫作篇。在此對其中的寫作技巧部分做個總結。
一、如何將宏觀性新聞寫活
通常我們說:微觀易搞活,宏觀難駕馭。那么,對普通人群完全陌生的事物寫整體介紹性的通訊時,如何打破這種制約,寫出活靈活現、讀者樂于接受的通訊呢?
答案是——貼近群眾。
也即,從讀者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切入。
什么角度讀者最容易接受?就是他們關心的、與他們相關的、他們心存疑慮又不大明白的。
如,作者在寫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的通訊時,發現社會上對這種工程普通有幾種誤解。如有認為是“政治工程”的;有西部人認為用西部的資源支持東部,西部吃虧了的;有東部人認為東部有資源不用,是舍近求遠了的。作者在此稿的第一部分,就通過給西部算經濟效益賬,給東部算生態環境賬,解決了這一疑惑。
二、開篇造勢,先聲奪人
全景式報道要求“鳥瞰”,揮“粗筆”,大寫意。或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或欲揚先抑,曲折而入,但這種曲折也須“粗筆”,大起大伏,不可枝枝蔓蔓。如反映水電體制改革的著名通訊《魯布革沖擊》一文的開頭:
云貴邊界。深山峽谷。黃泥河上。372米落差。
句式短,顯得“突兀”,以追求那種“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的勢雄之美。
注:所謂“粗筆”,即指撥墨寫意,寫作時把握那種站在歷史的高度高屋建瓴、大筆勾勒的氣勢、力度。
三、結尾言雖止而意無盡
結尾有數法,或拍合,或宕開。
“拍合”者,指前后呼應。可首尾呼應,也可文中和文尾呼應,在此不贅述。“拍合”的另一手法”醒明主旨”,即是在結尾時再次進一步點明文章主旨,盡管章句與前文不合,但立意圓合。
“宕開”者,即筆頭轉向,另辟蹊徑。
如前面寫實,結句以虛寫宕開,或化情為景,或化情為物。經典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即為化情為景。
如結尾描寫構成強烈反差。美國記者肯恩的《德克托戰役的價值》結尾如此寫:
八七三高地之下,直升機忙著卸下裝備、尸體與傷兵。鋼盔、武器與裝備堆積得猶如金字塔,塔頂上有一本血漬斑斑的平裝書本——《如何預備上大學》。
殺戮的武器與考學的書本,戰爭與和平,一冊《如何預備上大學》,如峰飛來,入木三分地點明了反戰主題。
其它精彩的“宕開”結尾還有《至少她曾經活過》的結尾:
在3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一個晴朗的日子,愛爾蘭拉停止了呼吸。母親從柜子里拿出了那件小小的白色裙子給她穿上,并按照宗教習慣,祈禱逝者的永生。他們給孩子起名時不知道,愛爾米拉在經書上的涵義是‘永不死亡’。
《兩家子公社干部睡上了安穩覺:夜無電話聲早無堵門人》的結尾:
劫后災痕何處尋?月光如水照新村,只因倉廩漸豐實,夜半不聞犬吠聲。
《“死亡之海”找油人》的結尾:
塔里木,埋藏著無數打油人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大漠的熱風會告訴你,大漠的胡楊會告訴你,長眠在塔里木的50多個找油人的英靈會告訴你。
四、讓文學味散發在新聞里
寫新聞不能僅僅局限于新聞的形式,同時還要時刻注意訓練自己的文字能力,把文學技巧融入新聞報道里。作者說:
向文學借鑒白描功夫,可以使文章樸素平實;向文學借鑒錘字煉句的功夫,可以使文章干凈準確;向文學借鑒修辭的功夫,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
但再多花哨技巧,也不能忘了“新聞是用事實說話”這個主旨。新聞就是傳遞信息,沒有信息內容的話,就是廢話;沒有信息價值的詞,再華美也沒有意義。
注:以上總結摒除了常規性新聞寫作技巧,僅對讓我有所啟發的部分做了總結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