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逗逗,圖/花瓣網(wǎng)
最近,一支番茄炒蛋的信用卡廣告引起朋友圈的熱議,大眾的關(guān)注點在于留學生的特點:巨嬰,依賴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考慮父母的作息時間。
很坦率地說,我也曾是那個打電話問爸媽炒菜做飯的孩子(可能現(xiàn)在也還是),但我并不認為這個問題需要上升到教育失敗的層面,也不是父母溺愛孩子的案例體現(xiàn)。
我現(xiàn)在的生活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響,特別是飲食習慣,老家的爸媽喜歡在早晨煮白粥,中午和晚上煮米飯,外加青菜,燉湯。
我在廣州也生活了幾年,懂得怎么照顧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強,但是,在非工作日,我也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吃飯問題,經(jīng)常煮湯喝,而在一鍋美味的湯出爐之前,我也會給爸媽電話。
詢問他們這個料,加那個料可以一起搭配著來煮嗎?這個菜和那個菜,怎么吃比較好吃?等等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
他們兩口子經(jīng)常一起在電話里給我出謀劃策,怎么煮好吃點,我應該安排幾點吃飯什么的,簡直事無巨細,堪稱行走的度娘。
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是真的不知道嗎?當然不是啊,我隨手百度一下就是答案了,下載個“下廚房”的app就搜集到各種做法了,我并不差方法啊。
親情的鏈接點,往往只是生活的日常,我只是找個借口和他們聯(lián)系一下,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厲害的,什么都懂,女兒還是很需要他們的。
你的需要,會讓他們產(chǎn)生價值感,在父母面前,不需要把職場上的能干都表現(xiàn)出來,也不方便跟他們吐槽自己經(jīng)常加班這種糟心的話題,應該找到適合他們的話題切入點,讓他們發(fā)揮一下“自己是大神”的作用。
但是,我并不支持在父母休息時間還專程打電話或微信詢問,這樣就是不考慮父母身體的表現(xiàn)了。
以我個人為例,我通常是在飯點之前問爸媽,因為我知道那個時間點,他們還不忙,方便跟我吹吹水,而我也經(jīng)常將煮熟的湯拍照給他們看,跟他們說多好吃多好吃。
特別是之前,我心血來潮想做咸鴨蛋,我將做成功的咸鴨蛋拍照發(fā)給他們看,我爸很開心,我夸他說:你女兒真厲害啊,哈哈!
除了問自己的爸媽之外,我還建立了一個家族群,方便兄弟姐妹們交流感情,時不時地,我還是會拋出某些做飯做菜的問題在群里,然后@上自己的舅舅或者表弟,問他們怎么做,“茶樹菇跟排骨煮好吃,還是和鴨肉煮好吃?”“香芋排骨加豆豉能吃嗎?”等等。
偶爾,他們也會調(diào)侃我:“這么簡單的都不會做?”調(diào)侃歸調(diào)侃,他們都很樂意于為我解答,因為他們的廚藝,都是杠桿地好!
家族的兄弟姐妹,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從事不同的行業(yè),我們不可能交流自媒體行業(yè),也不可能跟表姐一樣交流醫(yī)護行業(yè),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共同話題是日常互動,分享摩拜單車的優(yōu)惠券,支付寶的掃碼紅包……
而實際上,我們各自從事的行業(yè),可能比較難以用三言兩語向父母長輩解釋得很清楚。
?
越長大,越想和父母拉近距離,地理距離上的遙遠不應該成為感情隔閡的借口,兒行千里母擔憂,怎么舍得讓他們擔心呢?我們能做的,是照顧好自己,把工作做好,安心賺錢。
番茄炒蛋的廣告,在引起熱議的同時,也說明戳中了部分人的情感痛點,拋開“巨嬰”的標簽上來講,我認為還是比較成功的,至少說明了部分留學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交流還是比較多的,而不是只有冷冰冰的打款金額數(sh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