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如鯁在喉的心悸到底源于什么。蘇州的雨似乎已經持續了天長地久,我快忘了沐浴在陽光下的感覺,只覺得那種綿長、悠遠的細雨像一卷雜糅的線團,讓一個個處在邊際的人歇斯底里。濃厚的失意感始于疊加,這是量變的魅力。
將近二個月的生活過得渾渾噩噩,每一天是零碎的,真實發生的,但如今看來沒有任何意義。這種生活狀態讓我知道了什么是麻木和行尸走肉。看似被學業所累,實則給自己的靈魂畫地為牢。前幾天看到了浩源的微博,因為論文進展而心情低落。悲觀實際上像潑墨,只要小小一滴,便能蔓延出無數枝條。寫不出論文事小,考不出試事小,下雨事小,孤獨也不值一提。但它們微不足道的累積成了一種巨壓,把情緒摁在心口,只有無盡的憋屈和蕭瑟。
一直想找時間散步,但總被“正當”借口所羈絆。我在一個不合時宜的時間走上了校門口的城墻,屋檐外還是綿綿微雨,四處風景籠上了白霧,而人,就是整座霧化圍城里的螻蟻。我沒有想通什么,只是更能理解以前讀過的一些東西。人生失意無南北,此時便是兩面城墻,一通雨路,半杯苦水。失意是人生的常態,也是詩詞的主流。我常常在想人的失意與釋懷,失意是經年累月的江南細雨,釋懷只是偶爾在雨簾下的淡然一笑。它們從不對等,時而交替,如此將靈魂裹成厚厚的木乃伊,在死亡中看到永生,在期待中慢慢冰涼。
我從未真正感受過雨露的恩澤,可能曾有片刻,可能轉瞬即逝。我見到了夢中的青石板路,雨水和青蘚為它守護著歲月的積淀;我撫過淅淅瀝瀝、似有若無的雨簾,卻難有半分期許的安逸和浪漫。浪漫是美好的,因為經歷過時間的過濾,我們忘了當時失落才是主調。失意本身也是浪漫的,誰說悲劇不是一種極致的美?
買的黑咖啡多了自然也就索然無味,因為苦味早已融進骨髓,難掀波瀾。我害怕“習慣”這種東西會變質成麻木。習慣了孤獨與失意,也許會在極致的冷靜中變得僵硬、離散。
古羅馬斗獸場的血跡斑斑早已在數個世紀的陽光下隱去痕跡。江南不需要那么熾熱的陽光抹去不堪,只需要一場微雨,輕描淡寫地溶解了過往,留下干凈的街,“洗禮”過的人。這是一個虛無的斗獸場,四處迷霧,萬般溫存。雨來了,便躲進長廊,從此被雨簾困住了;雨走了,便融進古城,從此便是江南百景圖里的一個點,永永遠遠地困在畫框里。
所謂離魂異客,在太陽的炙烤下渴望溫軟,在冗長的雨水中懷念熾熱。
(后記:雖悲于眼下,但有所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拾起了一些在盲目和匆匆中丟失的東西,好奇心和文字,還有曾引以為豪的落魄文人風骨。也許在南墻上撞一頭鮮血,那醒目的紅就是圍城的出路。生命漫長,朝夕悲歡無足輕重;生命也短暫,留住片刻的喜怒才是活著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