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4歲的兒子去赴女友的飯局。
席間,兒子跟我講他新看的動畫片。“他們剛才都停電了,佩奇就開始玩游戲,她假裝…….”吧啦吧啦一通說,他邊說,我邊附和,“哦這樣啊,然后呢”
女友一臉茫然,他在講啥呢?
我說,講他看的動畫片呢。
女友憤憤,我都聽不懂他在說什么,你咋都能聽懂。
看她不甘心的樣子,我大笑。
一看就是沒有親自養(yǎng)過孩子的。經(jīng)常帶孩子的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小孩子講話時,往往周邊人還沒聽懂,熟悉他的家人們都已經(jīng)明白了。
你看,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聽,完全是不同的效果。
同樣的事情也經(jīng)常發(fā)生在職場上,不同的兩個人領同一個任務回來,理解的會是不同的意思,做出來的效果也會有不同。
關于說話這門功課,真的是還要好好學習。
最近聽了黃執(zhí)中的《你如何聽懂我說話》,有幾點體會分享下。
一、說重點。
現(xiàn)在大家時間多寶貴啊,坐在馬桶上都不敢放松還要拿個手機在刷。所以要把復雜的事情簡單說。
但是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很多不相干的話,最終甚至都沒能講出你想要表達的重點。
曾經(jīng)有個姐姐跟我說,“你那么多話,就是在掩飾。”她沒有直接點破,但是我心里咯噔一下,被人看穿的尷尬。
簡單把話說清楚,這個其實很考驗人,只有自己在掌握重點之后才能精準的敘述出來。
黃執(zhí)中舉了兩個例子讓我印象很深刻,“把他活著帶上去并活著帶下來。”“太空版的大白鯊。”兩句話其實都是在說生動、形象的講話會容易更人記住。
其實,他也是用生動的例句給大家講解了簡潔有趣的話更容易讓人聽懂。至少我懂了,并記住了。
這部分黃執(zhí)中提高了情緒對說話的影響。在驚嚇時、憤怒時、傷心時,都會影響話語的表達。這個不難理解,尤其是中國話里,媽媽生氣時說的“你可真好”,跟平時絕對不是同一個意思。
二、意外
“但是”,這個詞應該讓不少人情緒大轉變吧。本來前面說的好好的,這兩個字一出來,心里立即大呼不妙。
所以讓有人跟你說一些意料之外的話時,總能讓人感興趣,還會加深印象。用黃老師的話說就是松動了之前的印象和認知。
三、細節(jié)
說具體的,又是大家都熟悉的小事情,小細節(jié)。“拿著米老鼠牙刷給孩子刷牙。”場景感一下就出來了。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米老鼠牙刷這個細節(jié),讓整個事件變得更有畫面感。
不只是廣告、營銷中講究場景化,連說話、講故事中也同樣需要場景化。畫面感的東西總是更加容易吸引人,讓人身同感受,并且有想象空間。
黃老師這幾點教的是說話人在表達的時候要注意的地方,那么作為傾聽者,其實更要明白幾點,在聽的時候才能get對方的點。
1、 接受
首先要接受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 世界這一殘酷現(xiàn)實。盡管他在表達時急切的渴望你理解他、懂他,但你畢竟不是他,所以沒辦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是我們能做的是盡可能的去貼近對方的想法,接受這種信息的不完全對等,不苛刻的要求對方和自己。
2、去情緒化
人都是情感動物,情緒上來時,有時候你都無法預料將會發(fā)生什么事。話語是軟武器,有時候它殺人于無形當中,當然說的有些夸張了,冷眼熱諷,這個常見吧,所以作為傾聽者,情緒穩(wěn)定才能幾率更大的理解對方意思。
3、求證
常見的就是在用自己的話總完小結之后,一定要反饋給對方去驗證去求證,他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不是這樣,自己理解的對不對。當對方給予反饋之后,再次修正的言語才會更準確。
雖然說了那么多話,依舊沒有學會好好說話。
一些小的思考,愿讀你有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