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中國大多數父母被催眠最多的口號,于是有些家長開始焦慮了、擔憂了、甚至恐慌了,早早就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有三頭六臂的功能,而背后的因素,就是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然,在生命的開始,相當部分的孩子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為什么?
01
乖的孩子多順從
乖的孩子真的好嗎?
孩子早上想穿裙子去學校,媽媽不同意,最終孩子被訓斥一頓,而順從了;孩子放學想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于是又是一頓訓斥,直至順從;孩子做作業磨嘰,被父母輪流訓斥,最后孩子留著眼淚傷心的說,快不了啊------
漸漸的孩子變了,直到有一次被母親細心的發現。一次孩子在商店的冰柜旁邊站了很久,當母親問她想吃什么時,孩子回說牛奶吧,母親聽了即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孩子懂事了,知道冰凍品傷身體,而且即使提出需求,也不會滿足,還算知趣。憂的是孩子不知何時起,學會了委屈自己,察言觀色,學會順從了。
可曾想過孩子的心在流淚,孩子從一開始的“不”,變化成“好吧”,再到“都行”、“隨你”,最終變成大人口中的“乖”孩子。
這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孩子漸漸壓抑自己的個性,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權,委屈自己最終學會了順從,成為一個對父母忠誠的“乖”孩子。
從心理學視角來分析,如果孩子對父母絕對忠誠,那就意味著孩子的生命將徹底被包在父母的空間之內,他們沒可能去創造自己的空間了。
02
叛逆的孩子想做自己
提起叛逆不由得想起相應的一個標簽:“熊孩子”。這類孩子大多就一個共性:敢于表達自己,并捍衛自己的權益,不服從或說不輕易服從。
分享身邊一個真實的,叛逆孩子的故事。
一個八歲的孩子很有繪畫天賦,看過的動畫片畫面能夠獨立完整的畫出來,而且臨摹水平也好,看過他作品的人,都稱贊這孩子繪畫天賦高,值得精培養。
但孩子家庭一般,上面還有一哥哥,父母壓力大,所以他爸爸沒有考慮過發展他這一興趣,理由是集中精力好好學習。
孩子內心盡管是失望至極,但是對繪畫興趣更濃厚了,因為繪畫不光是他的樂趣,也是他內心的一個宣泄口,在繪畫世界里他有絕對的掌控權。
于是,他將不滿回饋在學習上,成績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父母不知道責罵甚至動手了多少次。
在父母的眼里覺得是繪畫導致的,都是因為他戀畫畫,所以耽誤國學習,于是也做了很多傷害孩子事,孩子對學習就更加反感,越來越叛逆了,成了典型的叛逆派。
所謂叛逆,其實是孩子想做自己,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動,這個時候如果大人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壓制孩子,那就會破壞孩子的意志。
在這種有條件的愛里,孩子得不到尊重、認可、鼓勵與支持,壓抑的內心里多了很多閉上的門,漸漸也不愿意與父母交流了,而內在的激情、自信,還有最重要的創造力都漸漸遠去了,極度缺乏安全感。
03
輸在起跑線上
不同的養育者,面對孩子的叛逆,會有不同反應。如養育者比較溫和,那么在溫和的家庭里成長出來的孩子就偏“熊”,孩子敢于表達自己,做自己;反之,嚴厲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偏“乖”,孩子不敢表達自己,多順從。
前兩天正好碰到他媽媽,他媽媽告訴我計劃給他轉校留級,再復讀一年小學一年級,正全力找關系幫忙復讀事宜。
我回他媽媽,孩子是什么想法?他媽媽回的是,他學習不好,沒有發言權,我們也都是為了他好。
“我們也是為了孩子好”,是中國父母的口中出現最多的催眠句,打著愛的口號,深深地在孩子心里釘了很多釘子。
給她母親的建議是,任何問題的背后一定有原因,如果你不去挖掘,就治不了本,就算能留級都只是耗孩子時間,浪費資源。
還好大多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跡可循的,嘗試先去接納孩子,與孩子平等溝通,再尊重與允許,最后鼓勵與支持孩子做自己。
回到剛才的例子中,如果他的父母愿意去接受他,愿意去聽聽他的內心想法,與平等溝通,尊重并支持他,那么不用留級學習也一樣可以上得去了。
就算成績提升不了,那又怎么樣,歷史上又有多少成績平平但人生卻不平凡的例子。
所以,允許孩子做自己,鼓勵孩子做自己,激發生命,讓生命自由發展,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務。
我們可以靜下來想想,每個人都想做自己,如果在任何關系中,你都覺得做不了自己,都太考慮別人,那么你就會選擇內向與封閉,不是嗎?過多的壓抑會讓人活得沒有自信、沒有激情,更沒有創造力,生命的意義又在哪里?
武老師的心理學中說到:我們總在講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生命一開始,就被教導順從,那這可以說是一種地地道道的 “ 輸在起跑線上 ” 。
陶行知也說:你如果想要兒童變成順從并守教條的人,你就會采取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讓他能獨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應該采取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
所以,要給孩子叛逆與冒犯的空間,和生命力揮灑的空間,否則孩子就只是被教導成有工具性的競爭力,而沒有被允許有個性化的熱情與創造力。
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