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學習,再學習

“寫書這東西,有時候就是無聊:把一句話寫成一本書。”——《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

一句話的道理,寫成一本書,通過舉證與推導使這個道理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讓人們理解和記住。而一句話的道理,寫著寫著又會衍生出許多其他道理,說這本書是“給年輕人的99條建議”也不為過。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了,意為學習學習的方法再去學習。

一.我一直在苦惱怎么量化自己的成長

時間過的真的很快,超快。一年年轉眼就過去了,每到年末就開始回想,我這一年到底有沒有進步,有沒有成長?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特抽象的問題,很難判斷,更難量化。直到看了這本書,對這個問題算是有一個完整的回答。這應該就是看書的意義,你苦惱很久沒有答案的問題,有很多前輩也曾苦惱過,并想出了答案。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一直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到底何謂進步?怎樣才算成長?問題都沒有定義清楚,自然無法解答。

李笑來說,學習其實很簡單,核心只不過是深入理解最重要的概念,不斷總結與之相關的方法論,這使得我們很容易量化自己的進步。也就是說我們是否有進步,取決于我們是否有學習到新的知識,而新的知識,就是概念與方法論的結合。所以量化自己的成長,即看看自己多學了多少概念和方法論,多升級了多少概念和方法論。

二.如何才能更快的學習

1.碎片化VS系統化

從去年年底我就開始慢慢摒棄碎片化學習了。自從大學畢業后所有的學習似乎都是碎片化的,而這一兩年的碎片化給我帶來的成長真的微乎其微,我甚至不清楚碎片化的那些閱讀對我來說是學習還是消遣。我想不起來碎片時間都學到了哪些方面的知識,更別說融會貫通了。我關朋友圈有一段時間了,平常幾乎沒有任何碎片化的閱讀,空閑時間都用來讀書了,好像也沒有錯過什么至關重要的事情。

就像李笑來說的,信息這東西,必須系統才有價值。那如何系統化的學習呢?

我特別懷念上學的時候,每天生活很簡單,而且很專注。有那么幾個確定的學習科目,每天學習這幾個科目的概念和方法論,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找資料研究,然后做題以確保自己確實理解了就行了。其實我們過去十幾年一直都在系統化學習。現在要怎么系統化學習?

就和上學的時候一模一樣。首先找到你想要系統學習的方向,如果沒有的話就隨便去讀好書吧,從中肯定能找到想要再深入了解的方向。其次尋找各種相關資料去學習你選定的方向的概念和方法論,在這過程中可能又會了解到很多其他相關的概念和方法論,慢慢這些知識就會形成一張網,也就形成了所謂的系統性,你慢慢的也就在一個方向上了解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對某個方向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

2.讀書,慢即是快

這里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如何讀書?有些人會問,如何快速閱讀?李笑來說,讀書是為了理解,理解,慢即是快。讀書,尤其是非虛構類書籍,是為了學習其中的概念和方法論的,一目十行完全不過腦有什么用呢。讀書要像計算機運行一樣,輸入、處理、再輸出。

讀只是輸入而已,輸入后要理解這個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這個概念和以前學習到的什么概念相似,又有什么不同之處?這個概念和方法論還能用在什么地方?不斷的提問與思考就是處理。輸出是下一條要講的。

3.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很多知識你覺得沒用,是因為從來都沒有嘗試著用過。踐行是學習當中最重要的一步,不踐行,學習了多少知識都沒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是這個道理吧。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人,肯定是沒有踐行的人。上文所說的進步的定義也要改一改,我們是否有進步,取決于我們是否有學到新的知識并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有些知識真的一時半會用不到怎么辦?李笑來說:教!教是最好最快的學習方法。因為準備教給別人的過程中就學習到了知識,教本身又是把知識用起來的一種方法。教給誰?這個問題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已經不算是問題了,這個時代,分享已經沒有任何門檻了。

三.學習對性格的塑造

1.別人的看法有那么重要嗎?

看這本書懂了兩個概念:固守型人格(Be Good Type)和進取型人格(Be Better Type)。固守型的人更關注自己當時的表現,更在意外界對那表現的看法;進取型的人更關注自己當時有無進步,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我在意自己當時有無進步,但是也在意外界對當時表現的看法。在意外界對我的表現的看法,其實挺痛苦的。尤其是在工作上,會不斷的思考我怎么做才能讓某某覺得我怎樣怎樣,真的特別累。其實我過去真的不在意別人的看法的,我做什么關別人什么事?我從來都是我行我素的。但是工作之后就像是被生活錘彎了腰,為何會在意某某對我的看法,因為總覺得那關乎我的收入,我的前途。

等等,我的前途掌握在別人的手里???這好像是個特別荒謬的想法。收入可能是和別人有所關系,但是收入重要還是自己的成長的重要?當然是成長。這么一想好像就釋然了。管別人怎么看呢,我只要不斷堅持做著對自己的成長有益的事情就夠了,前途是掌握在我自己手里的,收入也不會一直受某個人的影響不是么。

2.所謂的活在未來而不是活在當下

書里提到所謂的自信其實不是對自己當前狀態的自信,而是對自己未來的自信。我對未來一直挺自信的,總覺得自己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好,有時候想到10年后的自己都會有點小激動,真不知道這份自信是從哪里來的。

未來是不確定的,但不是未知的。通過科學知識和邏輯推理其實是可以小范圍預測未來的,而活在未來應該就是提前預測未來,然后提前成為未來的自己,或者提前為迎接未來做好準備罷。在學習這件事上要活在未來,涉及享受生活的事情還是要活在當下的,畢竟一切都要以活得開心為原則,學習也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呀。

3.有什么值得生氣的呢

我發現很多有所成就的人,性格都非常好,和藹可親,成天樂呵呵,從來沒見鄙視誰或對誰發脾氣。

性格是可以改變的,通過學習和踐行。比如很容易因為某事鄙視某人,但如果懂得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缺點,就會更關注別人的優點,就會知道自己也沒資格鄙視別人;再比如脾氣暴躁容易發火,但如果懂得發脾氣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對自己有害處,就會慢慢控制自己的情緒,關注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如何宣泄情緒...讀的書多了,懂得道理多了,就會慢慢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并通過學習到的方法論去改掉這些缺點,也會讓自己活的更開心一些。

四.養成學習的習慣

以前的自己真的沒有學習與研究的意識,常常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總是腦袋一熱就做了決定或選擇,很少在做決定或選擇之前先自己認真做做研究。我有幾個同事,即使是問他們買什么好,他們都能跟你說很多很多,一看就是做過詳細的研究和對比,買東西尚且如此,更何況做一些重要的決定。

書里說很多倒霉事其實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深感認同。回想自己以前經歷的一些倒霉事,都是自己沒有仔細思考就隨便做了選擇的結果。既然未來是可以預測的,那么一些倒霉事其實也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養成凡事先搞懂,先三思再決定的習慣至關重要。即使看在避免倒霉事的份上,也要養成學習的習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