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讀《傳習錄》—知行合一
? ? 今日看完,深知昨日自己完全是個門外漢,陽明先生的思想豈止是片片的“心即理”。
? ? 程頤曾提出:“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而在朱熹看來,知先行后,行重知輕:“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彪m然程朱也認可知行交養互發,但終究以知為先,將知行分而談之。
? 陽明先生則不然。他從“心即理”的內在邏輯展開,認為知行乃辯證統一的關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的任何實踐活動都必然以人的認識作為指導,而人的任何認識都必然依賴于將認識付諸實踐后才能得到驗證。“實踐是檢驗認知的唯一標準”這一思想,或許就是受到了陽明先生的啟發(當然無從考證)。因此,“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庇纱?,我想到經常說也經常聽到的一句話“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啊?!逼ㄔ?,其實做不到就不是真懂,知之甚少,知之甚少乎!
? ? 又“言行如一”、“表里如一”。自是應該反思,日常我是否做到了這些,這些為人最基本的品質。拿出柳比歇夫面對自己一樣的勇氣,問問自己,我表里如一嗎?我心之所想或心之所向即行之所至嗎?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