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知行合一,但在項目管理中,知行合一應該怎樣定義呢?
項目管理者為什么要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今天咱們一起探討一下。
?01什么是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提出知行合一說。
?關于知行合一,仁者見仁。
?百度百科里講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
?360百科里也說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這個知行合一,一層意思說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層意思說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也有人說知行合一,知是良知,行是致良知。那么到底該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
?既然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提出來的,知道究竟就得尋根問底,需從他的生平和語錄中尋求答案。
?偉大的學說總是在困頓中產生,龍場悟道,王陽明悟到了什么?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在萬事萬物(物)上探究(格),得到(致)知識、道理(知)。
?王陽明在發配之地龍場,外無救兵,內無糧草,精神上的打擊和生活上的艱辛,讓他頓悟:圣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實際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于正。心以外沒有‘物’。淺近而言,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之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勝私復理,使得我們的‘良知’沒有被遮蔽,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誠’了,把心這樣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國’‘平天下’。”
?這就是心學史的開篇“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朱熹和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后。傳習錄中,王陽明主張求理于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后。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許多人都認為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是故意針對理學朱夫子的先知后行,實際上朱熹公也在其著中有:“即得知,若不真實去做,那個道理也只是懸在這里,無個安泊處”。而古時的孔夫子及荀子在其著中也都有:“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即是針對讀書中的光只一味皓首窮經空談而光只在實世中光只會套道理,而不知變通變化運作。
?《大學》里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說,格物之后才能得到“知”。
怎樣格物呢?王陽明格了一個星期的竹子,雖然沒有什么結果,但他知道,要得到“知”,必須格物。
我們回到《大學》里,知:為明明德;行:為在親民,為止于至善。如果明明德于天下,必須行:先治其國,齊其家、修其身、正其心、誠其意、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樣講明關鍵點在格物,知道了格物是咋回事,其它也就弄懂了。
什么是格物?“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去惡從善是格物。”這四句話正是王陽明心學的精華。
知道去惡從善,即物格。物格之后即得“知”。
?說了半天,我都迷糊了。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其實,簡單說,要想知,就得先格物。這個格物,不是格外面的物,而是格心中的物。
不是格房前的竹子,而是格心中的竹子。
由外求變成內求。
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這個意思。
人都是有私欲的,去除欲望,去惡從善,與人為善就是格物,然后就可以知知了。
知就是明理,明天理,明自然法則。
也就是說天理與人欲不是分二,是合一,即天人合一;知天理行人欲不是二,合一,此謂知行合一。
?02什么是項目管理中的知行合一
?之所以花了很多篇幅說知行合一,主要目的是要搞清楚在項目管理中,知行合一說的是什么。
我們說“知”是明理。做項目我們就得知道項目的理。
做項目管理,我們就得知道項目管理的理。
對“項目”有很多人下過定義,教材上的定義是:“項目是為創造獨特的產品、服務或成果而進行的臨時性工作。”這句話很嚴謹,但理論性太強。如果用通俗的話來說,
?項目,就是我們要在限定的時間完成一件事情。記住三個關鍵字即可:人、時、事。
?項目管理就是我用什么方法和資源(知識、技能、工具、方法)來圓滿地干好這件事。
?明白了這些,我們就會明白從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到國家管理,處處都是項目,處處都需要項目管理,也就能明白每個人都需要項目管理,也就能理解學會了項目管理將會多么受益無窮,嫻熟運用項目管理思維將無往不勝!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廢。”王陽明進而言之:“知之真切篤行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是其意。
“行”是要把明白的“理”落實到位。堅決、堅持,毫不動搖、不忘初心,直到實現目標。
?03為什么要做到知行合一
?深刻了解項目的重點,精心籌劃是實現項目目標的前提條件。所謂的知,就是要多維度看問題,深入調研,掌握準確信息,精心籌劃,這是實現目標的前提。也就是說,在利用各種有用信息的基礎上,做好規劃是重點。一切都在規劃中,一切都在心中。
?抓住項目管理的主要矛盾,多快好省是提高項目效益的重要途徑。項目管理的本質是提高效益,這個效益就直接體現在多快好省上。也就是知行合一里面的“理”,提高效益是管理的最終目的,不能離開這個“道”。
?一切皆在掌握,堅定信念是完成項目的根本保證。不忘初心,堅定的執行計劃,根據項目出現的變化隨時調整計劃,最終實現目標。
?04怎樣做到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的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詩詞歌賦也是無一不精。他之所以能夠獲得這么大的成功,都離不開他知行合一的智慧。
?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們也同樣能在龐雜的工作和學習中做到有條不紊,游刃有余,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一是跳出項目做項目。主要說的是項目經理要有大局觀,胸懷要大,格局要大。不能局限到項目里面,應該看到項目與公司的關系,看到項目與社會的關系。一般的項目經理直接進到項目里,完全是參與者的角色;好的項目經理考慮公司的利益和發展,有成就感,頂尖的項目經理明白與社會的關系,有使命感。
?項目經理的使命是什么?是把一群目標和利益都不一致的專業性的人組織在一起,讓他們去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還很有挑戰,可能是一個創新的,也可能是一個變革的。
?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挑戰,它有挑戰的原因是因為本來目標和利益就不一致的一群人湊一起必然會發生很多矛盾。大家之間本來就不配合,目標不同,怎么去配合?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具有協調和指揮功能的一個人,能把這群目標利益不一致的專家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形成一個團隊,去共同完成一個目標,這件事是項目經理的事。在這個過程中,項目的最大挑戰是來源于本來的利益相關方利益目標不一致。
項目經理出現的另一個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項目時間短、任務重、資源不夠、人員不夠,這個時候需要項目經理來整合資源、調動資源,完成任務。這是我們的使命和角色。
?二是篤行。以目標為導向,帶領團隊堅定不移的朝著目標前進。
篤行才能出奇跡。王陽明有句話: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意思是,當我們已經分辨清楚,思考縝密,問得詳細,已經學會了,還是持續不斷地用功,這就叫篤行,這是獲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單做學問是這樣,做項目也一樣,要想做到爐火純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當年向音樂大師師襄子學琴,師襄子看他天天彈一首曲子,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他說,你彈得不錯了,可以試試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雖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彈奏的技法并沒有完全掌握。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雖然掌握了技法,但是還沒有領悟作者在曲中蘊含的情感。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提醒孔子說,你已經領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呢?
孔子說,我還沒從曲中領悟到作者的為人。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彈奏曲子的氣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副莊重肅穆的樣子。
孔子高興的對師襄子說,我終于知道作曲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了。他志向高遠,應該是個統治四方的諸侯,只有周文王有這樣的氣度。
就這樣,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數倍的時間和精力,精益求精,把這首曲子彈奏得爐火純青。同時舉一反三,孔子在彈奏其他曲子的時候,也變得得心應手。
俗話說,“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會浮躁風氣漸盛的今天,篤行恰恰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
一件事,不是說表面上學會了就行,只有通過“篤行”來不斷地琢磨學習,反復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規律內化于心,做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使得自己進入更高的境界中。
?三是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重點問題。做好項目經理該做的事,做正確的事。
做項目管理很重要的是控制,控制的關鍵是控制變化。根據變化調整計劃,讓自己的計劃跟的上變化。就是要按照王陽明說的那樣“我們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據各自的能力盡力而為之。今天的良知僅到這樣的程度,就只依據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體悟,那就從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別人探討學問,也必須依據他的能力所及。
?再就是項目管理中會遇到很多事,變化的事,突發的事,按照王陽明所說: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王陽明有個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學習知行合一的學問,但是他平時公務繁忙,擔心學不好,于是問王陽明應該如何取舍。
?王陽明笑著對他說,我什么時候說過要你拋下公務來聽我講學呢?我的學問是行的學問,需要在事上磨煉才行。
?所以知行合一如果離開了切實的事物,反而會沒有邊際,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要注意鍛煉自己的心態,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是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