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倍速聽書
除了讀書,我每年還會聽300~500個小時左右的課程,平均每天能聽到1~2小時的書。
我早晚各散步半個小時,同時戴上耳機聽書。所以既是在馬路上散步,也是在馬路上聽書。同時,我通常會倍速聽書,比如1.5倍或2倍數去聽。這樣下來,可以聽的書就更多了。
但要注意的是,第一遍的時候可以聽得慢一點,比如1.25倍。但是到第二遍聽的時候,因為前面已經熟悉了,所以就可以加到2.0倍。
2.
和有識之士聊天
我每年還特別注意跟有學識的人進行有意識的聊天。
去年我做了一個節目叫《酌見》,一方面是我應邀去做這樣的節目,更重要的是我要向這些企業家們學習。
平時跟企業家們在一起喝酒,問問題不能問得那么深刻,不能問得那么深入,但是現在我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節目跟他們進行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的交流,這樣就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3.
在閱讀的時候要做記號
我讀書的時候,我會用熒光筆把重點畫下來了,后面用錄音的方式轉成文字,梳理成讀書筆記,這比抄寫的速度快很多。
4.
時間的有效利用
有些資源是可以再生的,比如金錢花掉了以后還會回來,所以我覺得金錢不如時間重要。
精力有的時候也可以再生,比如你累了以后睡一覺就恢復精力了。但是時間過去了,就真沒了。所以我覺得時間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要更好的節約時間,要把盡量多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
但時間還可以重復利用。比如說散步的時候聽課,出差的路上聽課。這就是時間的重復利用。
5.
專注力的訓練
另外,大家一定要學會專注力的訓練,因為專注力是讓我們能夠不斷深入學習的基礎。
要盡可能少看電視連續劇,因為大部分電視連續劇沒有任何意義。我覺得閱讀可以自己挑選,不那么有意義的地方你可以跳著讀,但電視連續劇你沒法跳著看,就會大量浪費你的時間。
6.
記錄生活中有價值的事
同時,還要養成另外一個好習慣,把你生活中遇到的好玩的事情、值得記錄的事情記錄下來。
曾經有人問我:“俞老師,你怎么有時間寫那么多的東西?”
我說,我主要是平時就有記錄,沒事就寫點筆記,寫點日記,看到什么好玩的事情,有意無意地記下來。時間久了,你再回去翻,有時你會發現挺好玩的事情。如果不記的話,這種好玩的東西就沒了。
停止學習,就停止了成長
人的學習過程不會因為你上了大學就全部結束。有的人認為大學畢業以后就可以終止我的學習,我覺得這是一個扯淡的行為。因為你不學習的話,你就沒有辦法戰勝自己,沒辦法在社會中取得優勢。
在農村社會的時候,你可能一輩子都待在農村,學習是有限的,知道如何種地,如何和村里的人打交道就可以了。
但是整個社會都打開了,你今天在上海,明天可能在北京,今天在中國,明天可能在國外,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學習是永遠不可能終止的,而且永遠處于一種緊張的學習過程中。
在現代社會,你要想要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不是工作,也不是掙錢,而是學習,因為學習才有可能為你帶來最好的工作和最大價值。
不學習的人雖生猶死,因為你已經失去進步的能力,能力的發展也會受限制,因為你對世界的看法越來越狹窄。就像一只老鼠進入了一個管道中間,你無法掉頭,只能往前走,但是管道卻越走越細。
1.
完整的學習過程
光靠閱讀和聽課還是不行的。我認為需要五個步驟才能完成全部的學習過程,分別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個人領悟。
讀萬卷書:讀萬卷書就是讀書的過程。
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到現實世界去看看。你每天只要走到一個不同的場景里,可能就會多一份不同的感悟。走到一個不同的城市,可能就多了一份對世界不同的感覺。
閱人無數:在走的過程中,會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一般來說,行走江湖的人都比較機靈,而且能夠洞察世事。
名師指路:現在網上講課、聽課的產品非常多,名師指路的過程也相對容易。
個人領悟:個人領悟是個人思考的過程。
所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和個人領悟這五大步驟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五大步驟。
2.
學而時“習”之
除此以外,還要在生活中間、事業中間進行實習,把我們學到的東西用在事業和工作中。
你學了半天東西,就算滿腹經綸,在現實生活中沒法用,那還不如不學。學以致用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3.
見賢思齊,向優秀的人學習
不管是閱人無數,還是行萬里路,你都在跟人交流。我覺得有一種交流對學習的幫助比較大,那就是和有比較好學識的人交流和討論。
上過大學的朋友都知道,我們上大學最大的收獲是聽老師講課嗎?原則上不是。是因為圖書館有了5萬本或者500萬本書嗎?也不是。
我們大學學習收獲最多的是在同一個宿舍里的臥談會——熄燈以后室友們談天說地,在講的過程中互相砥礪,這個時候你的能力才是最大的提高。
在進入社會以后,我們也應該要注意和那些能給我們帶來思想和進步的人打交道。
年輕人需要提升的兩種能力
俞敏洪:我跟年輕人接觸的也不少,我覺得現在的部分年輕人有兩方面要認真思考:
一是交流能力。
包括情感交流能力和日常工作交流能力,讓人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從而喜歡自己的能力。不管是提意見還是贊揚,都恰到好處,其實特別重要。
二是利他能力。
目前35歲前的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容易從小不知不覺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但利他主義者往往有利于自我的生成。我常說,修煉自己,造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