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非常流行這樣的金句:要想人生進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少年求學時,經常在書本里看到這幾句話,當時不求甚解,未知其深意。
青年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時,從一些社會經驗比較豐富的領導長輩口中又聽到這諄諄教誨之言,深以為然,以為學到了世間處事的寶典箴言。
如今已快步入中年,前兩天刷抖音,刷到樊登老師解讀這句話,給了我另一個視角去理解和思考這幾句話的含義。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幾句話,我還特意百度了一下這幾句話原本的出處。最早要追述到明朝的董其昌,其在《畫蟬室隨筆--卷二》中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大意是說: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同時也要讓自己所學能在生活中有所體現,理論聯系實際。
后來坊間根據這句話有了不同的演繹,原本是四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不知是何緣故,流傳至今卻成了三句話,把最關鍵的最后一句給抹掉了。千萬別小看這最后一句的分量。沒有這句話,前三句表達的就是混社會就是混圈子,要發展就得找人脈的世俗智慧。而加上這句話,就成了凡事要自省自悟,讀書,實踐,與名師交流都是自悟的方法的人生哲學智慧。
讀書萬卷書真的不如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之路嘛?我們換個角度,有沒有思考過這樣幾個問題:
行萬里路,你到底去過哪里?你去過紐約嘛?你去過倫敦嘛?你去過埃及嘛?你去過迪拜嘛?甚至你去過北上廣深嘛?恐怕我們80%的普通人一輩子都沒機會去這些地方,要么受時間限制,要么受財富限制。那行萬里路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不是就成了一種妄念和奢求,更遑論其對于人生進步的意義。
閱人無數,你到底見過誰?你見過孔子嘛?見過老子嘛?見過釋迦牟尼嘛?見過亞里士多德嘛?見過拿破侖嘛?大部分人環顧四周,再扒拉扒拉微信好友,除了身邊的人(親戚,同事,身邊朋友),在百度里能搜到名兒都沒有。
所以讀萬卷書不如閱人無數的客觀條件都不存在,其結論當然就不成立。反而身邊你閱的那些人給你構筑了一個牢籠把你困在了一個由“認知”搭建的房屋內。周圍人的認知水平都差不多,就不要談名師指路了,恐怕你連名師家門兒朝哪兒都不知道。
所以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問下來,對于普通人來講,通往成功似乎只有讀萬卷書這一條靠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