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聽到這本書,是在一個冬天。
聽到一個較為欣賞的圈中男士提起,他說要推薦一本名叫《浮生六記》的好書給大家。
而且鮮少地主動說起關于成家的愿景,心愿便是找尋一個如蕓娘般的女子過快樂有趣的日子。
我頓生好奇。
去年春天,終于下單收到實物,于是小心翼翼開始閱讀。
該書是清代文學家沈復所作,原文是文言文體,因為想領略其原文滋味,我挑選的是半譯的版本。
在千思萬待中,我翻開了第一頁,而后卻傻眼了。
原來,所謂半譯本,只是對故事場景做了極少的時間和背景描述,而在正文中只對專有名詞作了注釋,除此并無其他。
我硬著頭皮,如同從前學習一門外語般一字一句摸索揣測,其過程并不如想象地那樣頗有韻味。
時間長了,還是擱置了,只是始終還記著這本未曾讀完的書。
入冬之時,偶然在一個有聲閱讀的網絡載體中發現了《浮生六記》的限時上線,于滿心歡喜之中開始聽書,一章一節仔仔細細地聽完了全本。
聽完之后我又回頭去翻開那本譯本,仍是無法繼續前進,作罷。
聽完后,我躊躇良久,與預想的并非一樣,自我感受與眾人推薦描述的也相去甚遠。
全書為沈復晚年做作,算的上是作者一生的自傳小記。
然而最為出彩的,最為我關注的亦只有蕓娘參與其中的篇章。
蕓娘豐富了全書,她短暫的一生有相當多令人稱贊出彩之處。
但為何,作為現代讀者,即便在考慮到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后的,我仍然為蕓娘感到悲戚:一生漂泊,疾病纏身,忍受家人子女分別之苦,終了之時連安身之處都不曾有。
也許在當時的男尊女卑時代,這種境況屢見不鮮。
于是,亦有不少人覺得蕓娘是值得慶幸的,有個與她恩愛如初的夫君,且在短暫的光景里快樂地吟詩對辭,惺惺相惜,好像已經足夠幸福了。
但真正如此嗎?為何細細品來,只會覺得蕓娘太優秀了,男主頗有點配不上。
蕓娘自小喪父,靠著一雙巧手做出精良的女工,來補貼家用和供弟弟讀書,且在讀書識字上頗有天賦,身子天生瘦弱,但天性卻頗為擔當與堅韌。
蕓娘與沈復少時相識,互生情愫,談詩寫字,留粥之情,順利嫁娶,皆大歡宜。
在當時的封建時代,這樣的你情我愿是珍貴的,婚后的蜜月也是清風明月,賞花賦詩,極為快活,好似一樁美滿姻緣。
可好日子是稍縱即逝的,隨著沈復離家去做幕僚,兩人通過書信往來互訴衷腸,而后公公請蕓娘代為書寫家信開始,便開始了長達數年之中被家族長輩的誤解與積怨。
傳給夫君的書信被公公收取查閱,而因信中措詞引發了長輩的誤解;
因被夫君委派給公公納妾事宜不甚順利,導致婆媳離心;
因家中小叔擔保事宜污蔑,被公公再次誤解;
又為了給夫君納妾,被背棄而心生憂思,且被誤解交友不慎品行不端……
如此多番,被夫家長輩誤會并產生嫌隙,被質訓驅逐而更生苦悶,而這也是蕓娘往后命運中心情郁結致病體加重,貧困潦倒到無錢醫病,而后早早離世的最根本緣由之一。
蕓娘是有才情的,有讀書寫詩的天賦,有將平淡生活增添奇妙的巧思。
自古有才情的女子大多是驕傲的,難以做到知書達理又隱忍賢惠。
而書中的蕓娘好似是例外的,在貧困的日子里她無欲無求,無所怨言,對夫君的種種事宜都是尊重理解和互相扶持。
而且還能通過豐富地構想將小家打造得生機靈動,對夫君的愛好從來都是贊賞鼓勵,甚至會雇傭餛飩擔子為他們熱衷的聚會增添樂趣,事事周到。
在被公婆長輩誤解的日子里,她亦是無怨無爭,默默承受。
而在男女兩廂情愿你儂我儂的感情中,自古通今,真的會有人愿意多一個人來分享兩人的感情嗎?
沈復在文中提到蕓娘非常喜歡憨園,在與她交好的日子里非常開心,連帶著身體舊病也遠離了,乃至于在對方違背承諾后病情加重每況愈下。
但蕓娘想要給夫君納妾,除了舊時的賢良婦德之外,又何嘗不是因為沈復常年留任在外又喜各處游賞,蕓娘需要一個能夠說上話的人,且為了夫君能多多地留在家里呢?
蕓娘自然是文學上最可愛的夫人,但其實還是最為善良平常的妻子,亦同樣是聰慧無奈的才情女子。
蕓娘的優秀有她的奇妙天賦與用心經營,有她對夫君的不怨不嗔和舊制的服從,有她只愿感恩快樂和滿足獲取的小心翼翼。
但沈復的不作為,實在令人怒其不爭,恨其閑散不奮。
最為不堪的,在廣東數月流連,終日與喜兒纏綿,尤其因由他對喜兒的憐香惜玉之意而備受關注,為此他還頗為得意,直至后來要他娶了喜兒,他才猖狂逃走。
大概先讀了閨房之樂,有了蕓娘于心,待讀到這段時頗為憤怒,全然無法體會其文人風雅。
比對他的洋洋自得,只花了百來大洋便享受了月余的快樂,
轉而回想到,在他與蕓娘顛沛流離的日子里,他曾渡江遠走找親戚借了不過二十幾兩銀子,他當時去揚州謀生也只是湊足二十幾兩銀子。
由此看來,百余大洋并不是小數目。至此,對這段才子佳人美麗感情的期待一落千丈。
古人云,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可愛的是蕓娘,也僅此而已。
放到當代,蕓娘仍舊是可愛的,但又有幾個女子愿意做如此沈復的可愛蕓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