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陰? 星期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轉眼又是重陽了?中秋剛過,月餅烤雞美酒的香味似乎尚未散去,又到了登高遠游、配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的日子。昨天剛說了歲月匆匆,今日又多了一層體會。
我一初中同學,今天在朋友圈發了幾張孩子國畫慶重陽的圖片,讓我知道了,當今社會已經有很多家長開始注重對孩子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灌輸,以及對相關技能的培訓,這是好事情、好現象。
上午,有幸隨學校領導老師一行到開發區高中多功能廳參加開發區小學“我們的節日——重陽”經典誦讀展演活動。加上9月28日的明村小學“我們的節日——中秋”經典誦讀活動,我已經觀摩了兩場了。說真的,很震撼!
中國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其相關的藝術作品,無論詩詞歌賦、琴笛書畫、民俗民藝,都是我們無法也不能遺棄的傳統文化瑰寶。這種經典誦讀活動的舉辦,無疑表達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復興之路吹響了號角。
每一場誦讀活動,教體局的相關領導都會蒞臨觀看,相關學校的校長及相關領導老師也是積極參與觀摩,吸取經驗,取長補短,都表明了對這系列活動的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就在學校里以國學(含文化與學術兩部分)為首,慢慢的展現了它的興起之始的氣魄和氣勢。
我們在經典誦讀活動中,看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也看到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每一場活動似乎都離不開一個節目,那就是對“少年中國說”的誦讀,那激昂灑脫的文字如波濤般洶涌的進入我的心田,魅力無限、霸氣無限。每到此時,我的心是激動的,因為它被賦予了熱情;我的眼前是明亮的,因為它被賦予了希望!
“我們的節日——春節”經典誦讀活動將在孩子所就讀的廈門路小學舉行,我閑暇時會在腦海中將兩所學校舉辦的情況過一遍,琢磨他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雖說,傳統文化的興起我們寄希望于孩子一代,但是,我們經典誦讀活動的宗旨,卻是全民參與。孩子教育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協作,中國傳統文化之復興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全員參與。因此,我個人認為,這種經典誦讀活動應該以民間習俗為形式、民間工藝為載體、傳統文化經典為內容,通過多方位的展現手法將傳統節日所專屬的氛圍營造出來,而不是僅僅通過一場晚會似的、編排幾個節目就過去了。
畢竟,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認識、接觸傳統文化,引起對它的興趣,通過參與這種活動,來塑造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欲,從而豎起他們對學習傳統文化的主動性!
我個人喜歡古詩詞,因為,它能通過寥寥幾個字,刻畫出著極為豐富的意境。例如柳永的雨霖鈴,一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睂㈦x別在即,分手時那種難舍難分的心情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是白話文難以做到的。
很多時候,我喜歡看書,不喜歡看那些根據文學作品而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因為,書中所表達的意境,影視作品怎樣也表達不完美。我喜歡古典文學,特別是紅樓夢,里面的詩詞讀一遍多一點體會,永不厭煩。
所以,我們應支持為傳統文化興起而舉辦的任何活動,這是作為中華兒女一份子應盡的責任。為了我們民族的興起,為了我們國家的興起,為了我們文化的興起,為了我們自己家庭的興起,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走出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踏出屬于我們龍的傳人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