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很短,沒幾天就看完了,但是看后久久不能釋懷。這個寫于我出生之前的故事,如今讀來并不隔膜。盡管幾十年來,女人通過教育和職場的打拼,地位已經大有提高,但是扔遠沒有實現佐知子的夢想。讀完甚至悲哀的發現有一點百年孤獨的感覺。一代又一代,無數的彷徨掙扎,犧牲和苦痛,是否換來了命運的徹底轉變?當初不顧自己女兒景子的意愿出了日本,去了對女性更民主自由的西方國家,佐知子還是沒有實現成為女商人女演員或者任何獨立職業者的夢想。她希望能有美好未來的景子更慘,不但沒有實現佐知子的期望,甚至連最寶貴的生命也放棄了。而生于西方教育下的妮基是不是要好一點呢?表面上好像是,但從她不斷的失眠,懷念景子以及對浪費生命和放棄生命的念叨中我并沒有得到肯定的答案。日本傳統教育固然大大禁錮了女性的自由和發展,中國也是,但是來自東方的女性投入西方環境是否就一定能成功也值得懷疑。
做一個女人難,做一個母親更難。不像成為依附,不想行尸走肉,要沖破的不僅是外界環境的藩籬,還有自己內心從小已經接受的觀念。那些不合理不正確的觀念雖然你認識到了他們的錯誤,但從小打在身上的陰影哪里就那么容易擺脫?更多的時候也許你還沒打敗他,就已經開始認同他,甚至成為比其他更頑固的擁護者。中國好多自身深受重男輕女思想危害的女人到當了婆婆后又開始貽害下一輩大概就是這樣的邏輯。要生存要尊嚴還要母性,帶著沉重的枷鎖,掙脫時要有多少力量和智慧?年輕的時候也許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然而,隨著歲月的打磨,生活的折磨,漸漸滑向了原來反對的那一端。尤其是讀書,思考,思想開化,完全沒有外部力量幫助的女人,獨靠自己,將無比艱難。也正因此,許多千古佳話才能流傳,這廣為流傳,背后的邏輯正是她的稀有而人人內心真正的向往。正如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愛情,漢族大臣在勸皇太后時的話甚為經典,真正的相互欣賞與喜愛是世間少見的,一旦遇見,當然不容錯過。也如潘玉良與潘贊化。真正欣賞,鼓勵女性成就自己的男人,古往今來也不多見吧。而這個故事里的女人,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還要背負女兒的一生幸福,這樣的決定,無論如何都難圓滿。她的奮力掙扎,成為她一生的腳注。盡管結局并不美好,但內心深處,我仍然希望,所有的女人都不要喪失那份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