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閱讀!本文乃作者個人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歡迎轉發分享。
自從二胎政策明確出臺,各種關于“兩個孩子”的文章和微課如雨后春筍,生機勃勃地冒出了頭。筆者也曾受邀多次分享相關主題,每天早上打開微信,收到的最多咨詢問題也變成了這類:
兩個寶寶總是搶玩具、零食,怎么辦?
大寶趁大人不注意,推(打)小寶,要如何處理?
在有2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沖突幾乎是不可避免、又最難以處理的話題了。
一、關于手足沖突,我們習慣的處理方式
媽媽正在廚房忙著準備午飯,突然聽到客廳傳來孩子們的尖叫聲和哭聲,急忙跑出來,一看,5歲多的哥哥和3歲多的弟弟正拉扯著一個玩具,哥哥大叫“給我,這是我的!”弟弟邊哭邊喊“不給,明明是我先拿到的!”
第一種可能是,媽媽走過去,把玩具從哥哥手中一把“搶過來”,塞給弟弟,先對哥哥疾言厲色地說:“你都這么大了,就不能讓著弟弟嗎?”然后瞬間“變臉”,蹲在弟弟面前,溫柔地擦干弟弟的眼淚:“乖,不哭了,拿去玩吧!”
哥哥覺得媽媽偏心,而弟弟搶走了媽媽的愛,又委屈,又憤恨!弟弟覺得哥哥讓著他、媽媽幫著他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事情日積月累,大家可以想象出兩兄弟長大后的情形。
第二種可能是,媽媽學習過一些育兒知識,知道要公平對待兩個孩子,而不是一味讓大的讓著小的。于是她很有耐心地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并檢查玩具的物權歸屬,然后判定誰對誰錯,誰可以玩這個玩具,對錯的那方當然要嚴厲批評,對的那方則軟語安慰。
被批評的那方委屈又挫敗,覺得自己就是個“壞孩子”,不討媽媽喜歡。被安慰的一方洋洋得意,“好孩子”的帽子既讓媽媽喜歡又讓自己得利。這樣的情形偶然疊加,一再強化,最終會怎樣影響兩兄弟呢?
還有一種情況,媽媽脾氣比較燥,今天心情又不好,尖叫聲和哭聲就像催化劑,讓她瞬間爆發了。她走過來,先是對著哥哥大吼:“這么大了還一點也不省心,一個破玩具就讓給弟弟玩一下又怎么了?!”然后一把扯過玩具,對著弟弟皺眉:“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煩死了!給你!不許哭了!”
兄弟兩都覺得委屈得不得了,也挫敗得不得了,于是哭聲尖叫聲更大,于是又引發媽媽更大的吼聲!
當然,把媽媽換成爸爸,或者把哥哥換成姐姐,弟弟換成妹妹,也一樣的適用。
這些處理方式,也許是我們最常見最本能的反應了。顯然,這三種方式,都與“手足相親”背道而馳,還可能埋下“手足相殺”的隱患。
二、如何面對“手足沖突”,才能通往“手足相親”之路
首先,勿忘初心。我們養育小寶或者小小寶,不是為了給大寶樹立一個(搶走爸爸媽媽的)“仇家”。任何時候記住這一點,你就永遠不會說出“讓著弟弟”、“你都這么大了還不不省心”等傷害大寶的話。
其次,愛滿則溢,愛虧則求。好好地愛大寶,也是間接地愛小寶。孩子之間起沖突,有可能只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有可能只是孩子缺愛了。
第三,關注情緒,不做法官或裁判。我們常說,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講感情的地方。沖突發生后,雙方都已調動各自情緒,幫助他們面對和處理情緒,往往比分辨誰對誰錯更加重要,世間事也并非非黑即白。比如我們聽見小寶哭聲沖過去,看到大寶推了小寶一把,可這并不一定是事情真相。我就親眼見到妹妹一再“挑釁”姐姐(在姐姐做作業時一次又一次過去問“你寫了什么字?”),姐姐在抗議三四次后,終于忍無可忍,推了妹妹一把。
第四,置身事外,把解決沖突的機會留給孩子。再小的孩子,也有引發沖突和解決沖突的能力,他們在沖突中不斷學習,獲取經驗。而我們一旦加入,就剝奪了他們從沖突中學習的機會。我們“無私”的幫助,孩子們其實不見得喜歡。記得有一次,我聽見妹妹大哭,就急忙沖過去,邊抱起妹妹,邊問姐姐發生什么事了?姐姐還沒有說完,妹妹就推開我,大喊“不要你過來!”我離開后不到2分鐘,妹妹開心地拉著姐姐“吧啦吧啦”了。
第五,保留童心,游戲先行。兩個男孩的沖突往往少不了動手動腳,父母可以在劍拔弩張之時,以“意外”身份“闖入”,打破緊張氣氛,比如可以夸張地跑過去,“我是大妖怪,你們一定打不過我!”我們也可以在旁邊以“戰地記者”身份對沖突進行“實時播報”。
三、沖突的處理,最能考驗父母的育兒力
處理手足沖突,最能看出我們關于孩子的理念、人生態度以及覺察能力。
試圖壓制沖突或者急于制止沖突,說明父母不自信也不信任孩子,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發,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處理,更不相信孩子們之間的感情能不被沖突所傷害。因此也就做不到尊重孩子。
對于手足沖突過于焦慮和擔憂,也反映了父母不能輕松陪伴孩子,不能或者很少會從正面去看待沖突的價值。
常常卷入其中,偏幫一方或者試圖做一個完全公正的裁判,顯然存在界限不清和控制孩子的問題。
一本正經按照書中道理一五一十頭頭是道地處理,與一個幾歲孩子辯得面紅耳赤,未免顯得太過刻板、無趣及狹隘。
手足沖突既然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那沖突發生就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了。我們多一份放松、淡定和接納,孩子就少一份沖突帶來的傷害。
我們更多的放手讓孩子處理,孩子就能從沖突中獲得更多學習的機會。
我們能更加靈活有趣的應對,孩子則學會了變廢為寶,更多的感受到沖突的正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