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臘哲學史論
古希臘哲學研究進入中國,如果從梁啟超的《論希臘古代學術》(1902)算起,至今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德國新古典人文主義的影響,古希臘哲學乃至古希臘文化在中國知識分子那里總是受到百般尊崇。改革開放以來,在尼采、海德格爾、施特勞斯等西方現代學者對古希臘思想研究的影響下,一部分中國學者對古希臘思想更是竭盡文化想象之能事,對古希臘的崇奉之情有增無減。
據此,如何用一種理性、批判的目光來審視古希臘哲學,既指出它作為西方思想源頭的奠基意義、它普遍的思想價值,又指出它內在的思想局限性,它輕經驗、重思辨的思想特征,既展現其中每一位哲學家思想的特有魅力和思想史意義,又能夠對他們思想本身的不足之處進行基于思想史的深刻批判,而不是像黑格爾所說的,將哲學史變成歷史上已有的哲學家的意見集,更不是將哲學史變成一座座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廟宇,而是要在其中追尋真理,這就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工作,學術研究的價值顯然也就在此。
因此,本書便是在這個方面的一個嘗試。它雖然題名為“西方思想的起源”,但是,嚴格來說,它更是一部“古希臘哲學史論”。它立足于思想史批判的立場,在展現古希臘哲學家觀點的基礎上,將重心更多地放在對哲學家提出這些觀點的內在思想邏輯、思想立場和思想主旨的分析上;也就是說,它不僅著眼于展現哲學家說了些什么,而且更多地著眼于展現哲學家是怎樣說的和為什么這樣說,同時,還要合理地指出他們說得對還是不對。顯然,哲學史的通行的研究以及著作與教材的寫作,著眼于第一點的較多,而著眼于第二點的較少,同時還能著眼于第三點的則鮮有。本書便是這樣的一個嘗試。因此,在史論結合的基礎上它更著重于論的部分,力圖將哲學家的思想說清楚,指出這些思想的內在問題,并且在個別地方還爭取做到洞燭幽微,發前人之所未發。
當然,作為一部哲學史的著作,它也會力圖展現內在于古希臘哲學史的思想線索與問題線索。但是,這不是沒有側重的。這里可以明確宣告的就是,本書所展現的古希臘哲學更多的是基于形而上學、認識論的角度,從而所發掘、闡述的古希臘哲學內在的思想線索與問題線索也是集中在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上。在這個方面,本書呈現了西方形而上學發生、發育、發展的一個基本的線索,以及與之相伴隨的認識論問題。本書堅持認為,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的基礎,它們回答的分別是世界是怎樣的以及我如何能夠知道世界是怎樣的問題。顯然,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以進一步提出并回答我應當如何生活以及我應當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的問題,這些是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問題。前兩個問題沒有解決或者說解決得不好,那么后兩個問題的解決就變得虛浮和縹緲起來。我們不能將哲學思想籠罩在云霧之中,因此,本書愿意將思想探索的根莖扎得更深一些,扎到哲學思想最堅實的基礎部分。
至于內容的安排,本書起自公元前6世紀的第一個古希臘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終至公元6世紀的最后一個古希臘哲學學派新柏拉圖主義,并將這段長達1200年的哲學史分成習慣的三個部分——前蘇格拉底哲學、古典希臘哲學和晚期希臘哲學。前蘇格拉底哲學部分集中展現以赫拉克利特為頂峰的早期希臘宇宙生成論的傳統、以巴門尼德為轉折點的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傳統,然后以智者學派為過渡轉向古典希臘哲學。在古典希臘哲學部分,本書著重探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對于柏拉圖,著重闡明他中期理念論與晚期理念論中形而上學本體論的思想、認識論的思想和辯證法的思想;對于亞里士多德,著重論述他的形而上學思想和倫理學、政治學思想。在晚期希臘哲學部分,本書集中概述了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懷疑論學派的思想,并對基督教在西方思想傳統中興起的思想史意義進行了專門探討,最后以對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的概述作為結束。本書相信,這樣一種安排能比較集中地展現古希臘哲學史中最基本的思想框架與問題線索。
在行文上,為達到雅俗共賞、學術普及的目的,本書盡量采用生動明快、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不以艱澀的學術語言來給讀者設置閱讀障礙,也不以海量的參考文獻來眩惑讀者的耳目。總之,以向讀者說清楚一個哲學問題、理清楚一條思想史線索,給讀者的思想帶來一定的啟發甚至能夠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享受作為目的。定價78書店僅售60[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