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到了,最思念的是父母!
所謂老老,在于以道自淑,養親之志,諭親于道。否則縱能奉養唯謹,不能令親身心究竟安樂,皆不得名為真老吾老。
——印祖
《孝經》里講:“人之行,莫大于孝也。”
尊重父母,從和顏悅色開始。
子夏問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色難。
孔子的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才是孝,但這也是最難做到的。
理解父母,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為人子女最愚蠢的做法莫過于,擺臉色給爸媽看。
我們總是覺得父母不完美,卻不知道他們為了得到你的認可,已經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很多。
他們一直在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只是為了拼盡了全力把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東西拿給你。
他們不求回報,把自己的一生幾乎都奉獻給了我們,我們還憑什么有不滿足之處呢?
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我們的家,我們才不會因為無根而枯萎。
學會放下對父母苛刻的衡量標準,學會接納父母的不完美,給他們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包容。
當父母老了,要像他們愛我們一樣去關愛他們,要理解他們,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空留遺憾。
父母養育我們長大,教育我們成人。
當我們慢慢獨立,當父母漸漸老去,他們可能有一些行為讓我們感到不適。
請不要抱怨,正如我們小時父母包容我們那樣。
學會對父母包容,就是我們最大的修行。
歲月從來無情,父母都會老去。
當他們慢慢老去時,多些包容:
包容父母的小過錯、包容父母的啰啰嗦嗦、包容父母的抱怨、包容父母的動作遲緩、包容父母的身體。
包容父母看似簡簡單單,其實是人世間最偉大最艱難的修行。
這也是子女能給予的最好報答。
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他們漸漸老去,成為弱的那一方,我們占據強者優勢。
在對待父母的態度里,往往藏著我們最真實的人品,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包容父母的過錯
古語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父母并非完人,也會犯錯。
知父莫過于子。我時常想,我看父親的缺點是特別清楚,有些時候也好像感覺挺不能忍受的。會急躁,也會反感,其實更多時候我發現,那也是我身上的缺點,那種排斥,實際上是在厭惡自己身上的毛病。
對于母親的缺點我也是能看得很清楚的,但也許是情感,也許是三觀還是很接近,所以,能夠特別的包容。
而這也讓我對二老去世后的感受是不同的。我感覺父親很可憐,似乎,我一直沒有對他有更好的理解和更寬容的態度。這讓我很愧疚,很難過。
有的人會把父母的過錯牢記于心,把父母的恩情拋擲腦后。
殊不知,父母為了得到你的認同,已經在背后默默付出了許多。
人都有犯錯的權利,面對父母的錯誤,我們要多一些包容。
懷著包容地心,接受他們的小過小錯,和諧的氣氛,是最大的幸福。
包容父母的嘮叨
“多吃點,不要餓著。”
“多穿點,不要凍著。”
“別總點外賣,不健康。”
“別總刷手機,傷眼睛。”
“跟你說了這么多次,怎么不聽……”
從早到晚,父母常常在我們耳邊嘮叨個不停,讓我們感到厭煩。
但我們常常忘了,在這個世界上,愿意嘮叨你的人,往往才是最愛你的人。
面對父母的啰嗦,別嫌煩,用心去感受他們的愛意。
他們只不過是太在意你,關心你罷了。
包容父母的抱怨
父母或許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抱怨:
“年紀都這么大了,還不趕緊找個人家。”
“趁爸媽還年輕,可以幫襯一把,趕緊生個大胖娃娃,我們還可以給你帶帶……”
他們的抱怨,沒有壞心,只是希望我們過得更好。
父母比我們先來世上,他們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
如果我們過得不好,他們會比誰都擔心。
他們只是希望我們青出于藍,不要像他們一樣。
所以請別在意父母的抱怨,多和他們談心,才是對他們愛的回饋。
包容父母的動作遲緩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父母的行動自然也會變得越來越遲緩。
他們開始慢聲慢語,或許常常想不起來要說什么;
他們開始慢慢走路,甚至踉踉蹌蹌。
但這是自然規律,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曾風雨前行。
如果有一天,父母的行動變遲緩了,請放慢自己的腳步。
就像當初我們小的時候剛學走路一樣,父母放慢他們的腳步,耐心地教我們走路那樣。
給他們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時間,陪他們一起緩行。
包容父母的身體
《孝善說》里曾說:“人不孝其親,不如草、木。”
小時候,我們一生病,父母不管有多忙,不管白天黑夜,不管狂風暴雨,他們都會放下手上忙得不可開交的一切,徹夜不眠地呵護我們。
當我們長大,當父母被病痛折磨,我們也應盡心盡責,始終在他們身邊,不離不棄。
俗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至九十九。
父母的恩情,別忘卻,照顧父母,更是應該。
控制情緒,人生才會有好運。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于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過于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宣泄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是高雅,發泄在別人身上就是庸俗。
借著怒氣任性妄為不光會誤事,還會傷害親人的感情。
人生在世,哪有那么多的事情值得我們暴跳如雷?
越是深愛,越要溫柔
心學宗師王陽明和他的妻子感情和睦,可是他們之間也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苦衷:
其實,王陽明的妻子無法生育。
這在婦女地位低下的封建社會,無疑是一個女性和一個家庭的大危機,給了旁人,或許就會開始打罵虐待妻子,甚至就此休妻,另尋良人。
可是王陽明并沒有這么做,為了保護妻子的內心,甚至從未想過納妾。
他從家族中過繼了一個孩子繼承香火,之后的日子,就和妻子相互扶持,共同渡過。
著名學者周國平先生曾說過:“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發脾氣,是一種教養。”
對于陌生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戒備心理,生怕自己的一句話不對,就會冒犯對方。
而在家人的面前,我們放下了戒備,要求也變多了,只要親人們的反應稍有不如意,有些人就會大發脾氣。
老話說:“升米恩,斗米仇”。
有些人在外懦弱如綿羊,回家狂躁如惡犬。總是覺得自己的怒火就該得到無條件的包容和諒解。
至于親人有沒有因為他的暴行而受傷,這類人根本不在乎。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惡不是不知感恩,而是恩將仇報。家人幾十年如一日的為我們付出,我們就更不應當將他們當做出氣筒。
就算是在外面受盡了委屈,心里的火氣再大,也不該用極端的方式發泄在無辜的家人身上。
學會經營親情,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每一次的大發脾氣,都是在透支我們自己的感情賬戶。
一個人唯有懂得感恩,知道在親人面前收住脾氣,才會擁有更高質量的感情生活。
越是強大,越是從容
在我們身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越是優秀的人,就越是脾氣和順。越是那些無能的膽小鬼,就越是容易火冒三丈。
一個總是發怒的人,說到底,是在為了自己的無能和自卑而生氣。
當年寧王在濠州造反,王陽明只用了四十三天就結束了這場歷史的鬧劇,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他卻因此招致朝中奸佞們的嫉妒,有人懷疑他勾結寧王,見事不成,才賣掉寧王以求自保。
而當朝的天子明武宗,更是出了名的性情乖張。他竟然因為王陽明過早的戰勝寧王,自己沒有機會與寧王較量而生氣,聽信了讒言。
王陽明出生入死平定了叛亂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不僅如此,還受到了陷害。
這件事情給了旁人絕對是當場暴怒的理由,可是王陽明并沒有因此惱火。
他先是找到了張永,將自己的功勞交給他,拉攏宦官一派。
然后,他就此搬進寺廟居住,以示與世無爭,在無聲之中化解了這場災禍。
王陽明的這次經歷,被后世評價為:“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
在王陽明的觀念中,人生于天地間,心中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宰,腦子可以快速運轉,心思卻要不動不搖。
因為動腦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動心只會讓我們被自己的情緒左右。
面對不順心的事情時,一個人越是暴跳如雷,就越會方寸大亂。
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事情朝著更加無法控制的方向迅速惡化。
關鍵時刻,我們更該穩住自己的本心,控制情緒,泰然處之。
本事越大的人脾氣就越小,正是因為他們深深知道:
在大局面前,每一次的暴跳如雷,都是將自己推向了火坑!
人生,絕不是用來生氣的
王陽明的四句教里有這樣一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萬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沒有善惡之心。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什么好壞之別,是在人內心不同的關照下,才產生了好壞之別。
曾經有個學生向王陽明請教:“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如果天下沒有心外之物,春花開謝,秋葉枯榮本是樹木自己的變化,這又和我們的內心又和關系呢?
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心中相信花團景簇,眼前的世界也便芬芳明朗起來;心中沒有花朵,自然不花事正濃。
你心里有什么,眼前就看到什么。
花是如此,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那些讓我們生氣的人和事物,也不過是我們自己心中執念的映射。
最好的人生態度,莫過于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對于身外之物,我們沒必要放在心上產生執念,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享受美麗的人生。
再繁華的花事,春天過去了,也會開到荼靡;再漫長的人生,過了百年,也就該面臨結束了。
況且我們都不敢保證自己能成為那百歲老人,很多人的人生,其實只用六七十年就結束了。
人生苦短,我們尋找幸福都還來不及,又怎么能用來生氣呢?
佛家把發脾氣稱為“火燒功德林”,一把怒火,能燒盡一切福祿功德。
遇到不順心的事,碰到不順眼的人,我們不妨提醒自己:“心中有花在,自然會盛開”。
人生是寶貴的,在快樂和幸福中渡過每一天,才算是沒有辜負自己!
時間太瘦,指間太寬。總有些事,在你推脫之后,就再也沒有了做的機會;總有些時光,你還來不及珍惜,它便將你推向了未來。
世上最愛我們的人,最懂我們的人,最心疼我們的人,就是父母。
余生一定要善待父母,這份人世間最珍貴的愛,別空留了遺憾。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生養之恩,窮其一生都無以為報。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善待父母,就是善待將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