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里面的人又想出去。這句話影響了很多不讀書的年輕女孩,讀其字,不理解其義,故斷章取義,沒有深思熟慮,就草草下結論,我不結婚。
婚姻,從法律上講,是男女雙方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確立的夫妻關系,這種關系一旦確立,彼此之間就存在一種權利、責任和義務。從理性生活上講,婚姻,就是彼此相互理解,尊重,信任與接納,這樣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融洽。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孩不愿意步入婚姻的狀態,恐怕是被身邊早期包辦婚姻造成的不幸生活而影響。
當然,在當今這個高度開放的社會環境下,新一代的年輕人早已打破了地域與民族的限制,告別了包辦婚姻的枷鎖,開始大膽的崇尚自由戀愛,自己選擇心儀的對象。父母只是幫助子女完成最后一環接力跑,舉其一生之積蓄,竭盡全力為子女結婚,這樣的婚姻普遍都是幸福的。然而還有一種對立面的存在,就好比一枚硬幣存在正反面一樣,自由戀愛的反面就是包辦婚姻。這種情況,雖然已經被社會文明化的炮彈擊打的粉碎,可畢竟還存在那些不在有效射程之內的犄角旮旯。或者是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貧富差距空前拉大而帶來的欲望膨脹,金錢主義的摧殘,導致這些原本就貧窮的人兒心理扭曲,使得那些傳統的習俗成了新時代的畸形兒。包辦婚姻、天價彩禮就是最好的表現。
說到包辦婚姻,我身邊的事例數不勝數,包辦的背后,是父母經濟利益的支配,說的低俗一點,就是金錢交易。代價是葬送了子女一輩子的幸福生活。父輩的意識,深受傳統封建思想影響,根深蒂固,沒有什么愛情觀可言,就是搭伙過日子,他們一輩子就是這樣過來的,所以對待子女,理所當然的認為也能像他們一樣過完封閉的人生。
我記得非常清楚,鄰居家的姑娘就是這樣的。那時候我還在讀高中,而鄰居家的姑娘已經二十六七歲了,卻遲遲不肯嫁人。像這樣的年齡,在當時的農村可以說是大齡未婚青年,如果長時間待在家里,容易被村里的人說閑話,父母更是操碎了心。不久我才知道,原來這位女孩患有先天性某種疾病,時不時發作,本村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情況,也就沒什么人愿意上門提親。其實這也不是什么壞事,畢竟婚姻后面是兩個家庭,而前面是兩個人一輩子的大事,豈能兒戲。后來不知誰介紹給外村一戶人家,這家對這位女孩的情況一無所知。男方也許為了討個媳婦曾費了不少周折,對這家情況未做深入了解,一口氣就答應了女方家八萬元彩禮,風風火火娶進家門。不久,女孩生了一小孩,卻經常出現在娘家里。原來這位女孩嫁過去之后,時不時病情發作,男方不堪重負,將其打發回家......
我們不去批判男方不顧夫妻之情,將妻子打發回了娘家。暫說女方父母為了能將女兒嫁出去,竟然隱瞞女兒疾病,還向男方家里拿了八萬元的彩禮。這是打著結婚的幌子,做著赤裸裸的人口買賣,不存在自由戀愛,你情我愿,我只看到了四個字:包辦、欺騙。倘若人生有如果,倘若女孩的父母如實相告,倘若女孩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一邊,那事情的結果本不必這樣糟糕。
真實的故事也許最能走近人心。
一位年輕媽媽,22歲的年紀,已是3歲孩子的母親。我私下算了算,十八歲左右結婚,可謂早婚。我今年28歲了,馬上到了奔三的年齡,依然未婚。這位年輕的媽媽小我6歲,從她的言行舉止中不難發現,她是一位害羞的姑娘(姑且稱她姑娘吧),保持著傳統農村姑娘的應有習慣,不善言辭,應該沒有獨自走出去過這個花花世界。畢竟十七八結婚,又生育孩子,也就是剛從學校出來就給自己上了婚姻的枷鎖,哪來的自由與時間供她出去揮霍。于她而言,只有眼前的孩子,炕邊上的男人,偏房的公婆。時間久了,避免不了會有一場戰爭,更何況是包辦的婚姻。
有一次,我刻意問她,為什么這么早結婚呢。她嘿嘿的一笑,那笑容,根本不像一個孩子的媽媽,男人的妻子,明明就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我也不想結婚,可是沒辦法,家長愿意,我就見了男方一面,就倉促結婚了”,她說道。我沒在追問下去,我想這個目前面帶笑容的姑娘,肯定曾在某個時刻,有過那么一次撕心裂肺的痛,痛的讓她無助,痛的讓她違背初心,妥協父母,就這樣嫁給了一個陌生的男人。我怕我的追問會勾起她的痛,于是草草收場。有些傷疤,不揭不痛,揭了又是一種新的傷害。
過了一段時間,也算是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可以彼此開玩笑,消除了最基本的心理防御。還是上面的話題為引子,我問了她一個問題,我說那你知道什么是愛情嗎?她孩子般的笑了,我不知道啊。她略有所思,開口說道,其實她初中畢業的時候談了一個對象,只不過當時懵懂無知,不太懂。本想年齡大點在同他談婚論嫁,可誰知家里父母已經開始給她相親,辦好了一切,只等結婚。我說那你沒有反抗嗎?哪敢呢,什么爺爺奶奶,姑姑姑父等齊上陣,就你一個勢單力薄,能說的過嗎。我說現在社會如此發達,交通這么便利,怎么不跑呢,出去隨便找份餐飲工作,都可以生存了。她說,從相親到定婚,再到結婚,她就像一個犯人一樣,從來沒有離開過長輩的視線,無論你去哪里都有人陪你,哪能跑的了。
都說城市套路深,嚷著回農村,我看農村人套自己子女一生幸福的路子也不淺。在他們眼里,婚姻就是犧牲,一旦步入,你就得做到三從四德。他們包辦這份婚姻之前,根本不去考慮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到底能夠持續多久,一起生活過程中的磕磕碰碰彼此又能包容多少。
記得2014年在一個農村小學做特崗教師的時候,學校的前輩們就告訴我說,就在2013年,他們班里的一個14歲的女孩輟學回家要結婚。當時學校出面做各種工作,就是無法說服她那無知的父母。聽后我很震驚,才14歲啊,各方面還未成熟的孩子,豈能這樣讓她放棄學業嫁人。我想終有那么一天,當女孩成熟起來,有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她肯定會重新選擇自己的婚姻,只是這一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是她那愚昧無知的雙親,在天價彩禮的誘惑下,就這樣把子女的幸福送上了包辦婚姻的斷頭臺。
想想自己,也來自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但我很慶幸,不是包辦婚姻的犧牲品,有自己追求的愛情。即使生活久了避免不了會發生爭吵,可不會影響那份源自內心深處的感情,那份撼之不動的愛。
故事的那位姑娘,正在通過司法途徑走離婚程序,對于這份包辦婚姻即將畫上一個句號,但這個句號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