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最好的愛情也便是如此而已,然而現今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在這短短的幾句詩之后又添了兩句:“三斤三兩,萬紫千紅一點綠。”
“三斤三兩”,說的就是100元用稱稱滿三斤三兩來作為聘禮,更加豪邁的,叫做“萬紫千紅一點綠”。“萬紫”,指的是1萬張5元鈔票,即五萬元人民幣,千紅”,指的是1千張百元鈔票,即十萬元人民幣,"一片綠",指的是一片50元的鈔票,沒有具體數目,主要看新郎心意。
嘖嘖,這婚姻成了買賣,明碼標價。乍看之下還有那么一絲味道,但是這每一張紅通通的“毛爺爺”都可能成為壓死鄉村鄉村愛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
這兩天,江蘇一則“21萬天價彩禮,鹽城這對小情侶的聊天截圖曝光”的事情在網上爆紅,引起眾多網友關注。
兩人是自由戀愛3年,感情穩定,雙方決定在今年的十月一國慶檔完成終身大事,男方父母也將小兩口的婚房準備好,就等著新媳婦過門了,可不料卻因為彩禮夭折了。
女方父母由最初的10萬彩禮,接二連三地漲價,最后翻了一倍,變成21萬,令小伙最終忍無可忍,甩出了一句話:“不能因為我爸媽喜歡你就這樣,這婚你愛結不結,拉倒。”
天價彩禮,并非一個新話題,卻是一個沉重的社會話題。
像上文這樣的新聞隔一段時間就會出來一波。“天價彩禮”現象在全國各地農村普遍存在,近年來受奢侈攀比之風的影響,農村結婚彩禮習俗日漸變味。
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超出能力范圍的高額彩禮,讓許多家庭“望妻興嘆”,讓廣大適齡青年“婚不起”。“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婚回到貧困線”是一人結婚、全家負債的真實寫照。
更令大家咋舌的是因彩禮產生爭執,甚至發生新婚之夜新郎怒殺新娘的悲劇。天價彩禮往小了說是小家庭問題,往大了說則是影響社會風氣的大社會問題。
原本只是形式的東西,現在已經成為了衡量愛情的尺度。彩禮漸漸的轉化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這個角色,也使得人們對于愛情這個美夢的想象,從枝節開始瓦解。
△
天價彩禮在各地都廣泛存在,之前看了一宗采訪,一個來自西北的農民說:“誰家要娶了媳婦,大家都會問一句,多少錢買的?”
央視新聞《1+1》曾做過調查:東北地區的黑龍江海倫市福民鄉,當地彩禮需要25到30萬,與30年前的1000多塊相比,翻了幾百倍。
在華北地區的山東東營,農村彩禮在兩年前就已經達到了10萬元的水平,不少地方還流行“一動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的彩禮形式,僅萬紫千紅一片綠這一項就多達15萬元。
在陜西,關中地區彩禮一般在2-6萬元之間,陜北一般在3-10萬元,陜南一般在4-10萬元之間。一般而言,條件較差的家庭付出的彩禮反而會更高,男方家庭情況好的彩禮反而出的會少一些。
之前出爐的中國彩禮地圖,更是毫無意外地激起社會熱議,其中越是貧困地區,越出現高價彩禮。
越是貧困的地方,女性嫁入到那個貧困地區的意愿就越低,因此彩禮只有高的彩禮才能把這個女性娶回家,成為自己家的兒媳婦,所以說家庭越是貧困的人家,他的彩禮就會越高。
女方將數額看做是男方的誠意,而男方則把女方開出的價碼當做考驗。大大小小的案例赤裸裸地展現了建立在金錢利益上的感情。天價一再被證明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游戲。遠超承受能力的天價彩禮,可是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男女雙方“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呢?
△
彩禮在中國至少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早在周朝的《儀禮》中就有詳細的規定,屬于六禮中的“納征”。傳統意義上的婚姻,是女方脫離原生家庭進入另一個家庭,而彩禮某種意義上說,是男方家庭通過金錢和其他物質對女性做的等價交換。
目前,中國絕大部分農村還在延續這種男娶女嫁方式,形式雖然與以往略有不同,但其實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從以往一些地方嘗試“拒絕”天價彩禮的經驗來看,雖然有所成效,但總體而言收效甚微。
根本原因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有觸碰彩禮存在的堅實基礎——男娶女嫁制度。
雖然婚姻法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夫妻雙方可以互為家庭成員,但實際上,絕大部分地區還是延續著從夫居與隨父姓。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大部分農村,不給出生在本村閨女的村民資格與待遇,是在強化這一制度安排。
此外,在“重男輕女”觀念盛行的農村,很多人認為,生女兒是虧本的。所以女方往往會有“先天不足,后天彌補”的想法。
物以稀為貴。在當前男婚女嫁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面對城市的吸引力與人口流動性的增強,適婚女性在農村是“稀缺資源”,農村家庭只能競相通過更高的彩禮來吸引女性“嫁入”。
因為農村男性及其家庭不僅要和同在農村的男性競爭,更需要面對來自城市男性的有力競爭,這就需要以城市生活作為標準,通過房子、車子以及更高的彩禮,才可能在競爭中勝出,由此而帶來的彩禮上漲在情理之中,客觀上也助長了婚姻異化成交易的風氣。
再者,很多地區的人口流動量大,解除婚約的情況越來越多,女性普遍要求男方提供信用擔保,也就是說把彩禮當成了“婚姻保障金”。
中國社科研究所的張翼老師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
大量在城里面競爭不利的男性留在農村,形成農村的剩男跟城里面的剩女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未來20年內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一個可以預期的這樣一個時間段里面娶媳婦的這個難度還會繼續強化,甚至于在十年之內我們還看不到有反轉的趨勢。
△
幸福最重要,面子太累人。相互攀比之下,當彩禮成了比感情還重要的婚姻砝碼,姻緣就徹底被彩禮“綁架”,情傷累累。其實,兩個人的幸福最重要,婚禮的“面子”早應該放下。
未婚人士向來對婚姻充滿了許多美好的憧憬與想象,也正是懷抱著這些持久的夢想與愛,人們才愿意邁入婚姻這一未知領域并為之付出努力來維護自己的家庭、為之付出后半生。
對一個男人來說 最無能為力的事兒就是“在最沒有物質能力的年紀碰見了最想照顧一生的姑娘” ,對一個女人來說最遺憾的莫過于“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等不起的人!”然而真的愛情不都是在創造和等待,時間的洗禮下成型的么?
當婚姻變成一蹴而就的買賣,看似體面實則打臉。彩禮可以帶來的東西實在太少,而建立在天價彩禮上的婚姻更是脆弱不堪。
婚姻確是涉及兩個家庭,但愛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與彩禮無關。
而除了觀念和制度的改善,農村的彩禮問題反映的是農村深層次的一個貧困的問題。關鍵還是要脫貧,提高農民的收入,縮小農村和城市的差距。
目前濮陽臺前、洛陽欒川、安陽湯陰等多地已先后下發文件,移風易俗、倡樹新風,對彩禮給出"指導價",讓不少人拍手稱快。
幸福不是“三斤三兩,萬紫千紅一點綠。”彩禮無需攀比,美滿幸福的婚姻,不需要過度物質化的證明和點綴。畢竟,你嫁的是人,而不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