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花香片
一天,S君和太太閑聊天,太太說:“你打電話來,若是說下班后有人約著一起吃飯,我就擔心;但若是聽你說下班后要去M君那里坐坐,我就放心。”兩人不約而同笑起來。
S君是一家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平日里事務繁雜,還要和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S君為人隨和,風趣,雖不十分擅長交際,卻也因為工作的緣故結交了一些朋友。
是朋友,就免不了時不時約著聚一下,約飯局大概也是時下最典型的朋友聚會方式了。一起吃飯,就免不了要喝酒。S君的朋友里面有幾個特別愿意張羅飯局的家伙,偏偏都是酒量了得的北方漢子,聚到一起不小心便喝高了。S君年輕時也能喝些酒,這些年,或許是因為漸入中年的緣故,喝起酒來便有些力不從心,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飯局多,喝酒也多,每每赴完飯局,回到家中都是深更半夜,胃里十分難受,嚴重的時候上吐下泄,不僅自己覺睡不好,折騰得老婆大人跟著又是忙活又是抱怨。這樣一來,S君的夫人一聽說他晚上要去赴飯局,便擔心,擔心他的身體,也擔心他的安全。
但正如S君的夫人所說:若是聽S君說下班后要去M君處坐坐,就不擔心。因為S君的夫人知道,去M君處,一定是去喝茶的。
M君經營一家公司,與S君有些業務上的往來。M君從不和S君約飯局,即使是因為業務上的事情要商討,也是約在M君的公司見面。M君嗜茶,在辦公室辟出了一個小小的茶室,S君去M君處赴的是茶局。M君與S君同齡,性格沉穩,喜好讀書,兩人一起喝茶,聊工作,聊時事,聊家事,也聊茶。一兩個小時,聊得盡興,也喝得盡興,S君便起身回家,通體舒泰,輕松自在。即便不是談業務,S君也蠻喜歡去赴M君的茶局,S君的夫人知道是和M君喝茶,自然沒什么好擔心的,不用擔心晚歸,也不用擔心傷身。
S君的夫人把與S君經常約飯局的朋友叫做“酒友”,把約茶局的M君叫做“茶友”,S君夫人的愿望是:希望S君少跟酒友出去吃飯,不妨多跟茶友喝喝茶。S君自然也是這樣想,只是如今身處的這個社會,飯局遠比茶局要流行,酒友的數量也遠大于茶友。有些飯局不得不赴,有些酒不得不喝。這也是人生的無奈事之一吧!所以,S君對于酒友的飯局邀請盡量會推掉一些,而對茶友的喝茶邀請則是欣然接收。在他看來,與朋友一起喝茶聊天,簡單自在,沉靜閑適,他很享受這樣的時刻。
其實S君的酒友和茶友也都是可交之人,酒與茶本身也并無高下尊卑,都是天地精華的產物,但卻因不同的特性,有著不同的意境與性情。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他那首著名的《月下獨酌》中的一句“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形容的是飲酒之后的情形,而在另一首寫茶的詩《玉泉仙人掌茶》中,則這樣形容喝茶的情形:“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瞧,飲酒與喝茶的不同立馬顯現了出來。飲酒時,情緒容易大起大落,苦悶時借酒澆愁,高興時把酒言歡,喝到酣時易使人情緒失控或行為失態;而喝茶,永遠能夠讓人心平氣和。臺灣作家林清玄在文章中對茶和酒的分析可謂透徹:
“茶是清涼貼,酒是催情劑;茶可多飲,酒宜小酌;茶使人清明,酒令人昏沉;茶使人平靜,酒令人亢奮;茶出塵,酒入世。”
說到底,茶與酒都是閑時的飲品,喜歡與否,怎樣喝都因人而異。會飲酒與會飲茶,都是人生的智慧,微醺的酒與盡興的茶都是人生的好境界,快樂與煩惱在于內心,與外界事物無關。
那么問題來了:在你的朋友當中,是酒友多呢?還是茶友多?
(專稿,請勿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