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mos:A Space Time Odyssey 的影評
來自豆瓣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816222/
有朝菌,朝生而夕死,乃不知日夜
有蟪蛄,春生而夏死,乃不知四季
《逍遙游》里寫過一個大致如此的故事
故事里還有一只靈龜
對該靈龜來說
五百年一季候
兩千年一春秋
小時候看的蔡志忠
這個故事至今未被磨滅
人站在菌蛄和靈龜之間
前者渺若塵埃
彈指一揮
后者睥睨光陰
幾至永恒
以人觀之
朝菌和蟪蛄哪里配談人生
靈龜則是人神話般的夢想
而在空間尺度上
囿于千百年來的技術桎梏
萬物都被拉平在同一塊天地之間
縱然是飛行
在人之眼中也不過是一種更便捷的移動方式
在地面奔馳
一樣可以追云逐月
時空于我們的先祖來說
是詩情畫意
是藝術命題
僅當我們談及朝菌和蟪蛄時
它們因短暫而可悲的一生不禁令人俯身喟嘆
當時我覺得
這種喟嘆不過一廂情愿
朝菌不知日夜
蟪蛄不知四季
很可能這才使它們的一生得以坦然和豐滿
無知無欲求
無覺無煩惱
哪里像人類
文化和科技把上下五千年都連接進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即便是古人
也認得靈龜這種造物
與之相較
人之一生也不過須臾
加上求長生之術而不得的失落
很難講人與菌蛄誰更快活
Cosmos 值得一看
還有類似的 Travel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我知道一些對這類電影
甚至是這類論題毫無熱情甚至有些排斥的朋友
在宇宙之下
對人之生命和處所的知覺令他們感到深深的挫敗和虛無
我理解這種心態
得知自己奮斗一生
在稍稍高遠一些的視角下
可能不過是將一粒塵埃推動了一毫米
任誰都會難以振奮
智慧令我們成為萬靈之長
令我們發問和探索
可探索到的事實不過是一再刷新和鞏固人類之于宇宙的偶然和渺小
在我看來
對現狀心有不甘是作為智慧的理所當然
對我們一直以來獨特、唯一、無上的自覺的否定令我們難以承受
有限的世界更有助于我們成長快樂
但遺憾的是技術卻一直在帶著我們背離期待的方向
人生識字憂患始
苦苦求索并不能有助于解決智慧的詛咒
求索本身
更是詛咒的一部分
Cosmos 里有兩個地方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宇宙年歷和地球年歷
將無論138億還是45億年壓縮到一年365天之內
人類文明都是出現在跨年夜的最后幾秒
這樣的直觀令人難以平靜
從鉆木取火到探路火星
令我們自己嘆為觀止的文明可能只不過是宇宙的一次心跳
一次呼吸
一次眨眼
甚至更細微
另一個
是 Neil 娓娓講述中的阿波羅計劃
在冷戰時期的美蘇軍備競賽中
我們有兩個超級大國都掌握了足以毀滅文明的武器
并且這兩個大國互相敵對
那可能是一場我們不敢想象、無可挽回的災難
所幸最終它并未發生
將目光轉向了高級火箭推進(說是航天,實際上還是為了運載彈頭)并率先成功的美國人
史詩性地將人類的足跡踏在了月球表面
在這場技術的耀武揚威中
一張照片卻意外并永遠地開啟了人類對于整個文明的思考
那是漂浮在黑暗的宇宙帷幕之下
孤零零的、藍色的、我們的地球
第一次
我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渺小的星球上
我們是一個共同體
它的命運即是全人類共同的命運
我愿意相信當時的元首們在看到這張照片時會心有觸動
遺憾的是
在其后關于碳排放、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的章節中
很明顯這觸動并沒能很持久和深入
一張從月球上得到的自拍照
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讓地球得以從核武器互射這種急性末日中暫時脫身
現有的研究認為
碳在大氣中的含量在超過了一定程度之后
給氣候帶來的影響將是不可逆的
很遺憾
以部分科學家之外的人類的目光來看
我們并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低碳成了各種廣告的噱頭
但卻沒有一個是出于對我們家園真正的關懷
地球很可能在溫室效應這種慢性末日中奄奄一息
不過沒關系
反正我們早就做好了掏空然后棄掉地球
飛向新家園的準備
在人類對自己未來的規劃里(如果短視如人類也有過任何規劃的話)
拯救地球的代價并不比棄掉它更劃算
同所有科普類紀錄片一樣
Cosmos 一樣落腳于對人類命運的關懷
科學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技術紀元的新宗教
用真理和事實來引導我們探索并敬畏
并最終做正確的事情
信神的宗教令我反感的原因在于它們總是試圖解釋這個世界
而不是發現和呈現
并對受到的質疑和挑戰驚慌失措毫無水準
以至于很難讓我相信它們真的愿意全心勸人向善
Cosmos 的文案品質不太穩定
想象之舟的設定在前段看起來略顯浮夸
不看到后面便不太能領會它的妙處
因此導致一些人中途放棄
實在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