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see.But I observe.
這是彼得·德魯克唯一一本自傳。在《旁觀者》這本書里,德魯克并沒有去談論一些會在《管理的實踐》、《經濟人的終結》、《工業人的未來》或者是《公司的概念》這類著作中會詳細探討的經濟領域或者管理領域的主題;而是盡量去用一種客觀的視角,回顧在他70年人生歷程中所經歷的一些人事。對于一個不那么急功近利地希望立刻得到管理技巧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本用來了解德魯克人文思想的不錯的書籍。
整本書分為若干節,每一節獨立成篇,記錄記憶中的一個人、一對夫婦或者一個家族。有句話說,如果希望你自己變成一個優秀的人,那么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讓優秀的人在你的生命里人來人往。大概是因為德魯克自己就是一個杰出人才,所以幾乎每一個他以平淡的語氣來敘述的人,都是如此的才華橫溢。
“你一定是同一個彼得·德魯克。我教書多年,很少失敗,然而你就是我教學失敗的一個例子。你唯一必須從我這兒學習的,就是寫好字,但是你依舊寫不好。”
關于教學。德魯克認為,在杰出的教師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天賦型,這類老師沒有一定的類型,也沒有完全正確的教學法,就像一種天賦;一種是為學生設計學習課程以及方法的類型,他們會發掘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并為他們立下近期與遠期的目標,并針對每個學生的弱點下對策,使他們在發揮自己長處時,不至于受到弱處的牽制。前者天生具有老師的魅力,讓學生豁然開朗;而后者則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教給學生技能。對真正的老師而言,沒有所謂的壞學生、笨學生或者懶學生之別,只有好老師和差勁的老師之分。
“外交不可狡黠,要簡單而誠實。”
關于外交。真正的外交應當是怎么樣的?德魯克的觀點是,一個本身有能力提拔后進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的偉人與領導人。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天才型”外交大臣可能是一個災難。因為這類外交家本身往往具有高超的手腕與技巧,以至于近于狡黠,而其后繼者常常是“庸碌之輩”或者高級官僚;而且后繼者不是放棄前任的政策就是做得比他更糟。在天才外交大臣的燦爛輝煌之后,所剩的就是外在世界長久的疑慮。
“他們的挫敗,象征著近200年來,自從法國大革命以來,西方人追尋的落空——亦即追尋一種完美的‘公民宗教’,或是最求一個十全十美的,或是完善的社會,卻不得其果。”
關于社會制度。在20世紀的前半部分,歐洲的杰出青年們試圖去尋找一種“完美的社會”,一種并非是我們現在所談論的資本主義或者共產主義的盡善盡美的社會制度,他們尋覓的是超越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另一個選擇。無論是從理論上的研究還是現實中的實踐,結果都是令這群人失望的。德魯克認為,要追尋這種社會,可能會使我們的世界陷于無法容忍,完全失去自由,或是引發自我毀滅的戰爭。我們可以借著付出一點代價,亦即借由市場的分裂、分隔和疏離來維系自由。這些嘗試的失敗,也許就是預示了“the Age of Infallible Society”的結束。
(允許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
于華中科技大學
2016年06月12日
???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