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曾參,前面已經提到過他,曾子以孝著稱。曾子著《孝經》,有子重“孝弟”,可見“孝”在之后的封建社會中起的巨大作用,離不開這兩個人及后學者的助推。
三省(xǐng):從后面所提的三類事兒來反推,可知曾子說的“三”是實指,實指的“三”還有“三思而后行”中的“三”。不過,古人在語言中,“三”字常常“虛指”,即多次的意思,在具體文章中要聯系上下文分析。在這里我采取中庸法來綜合解釋,曾子所實指的三類事,每一類事反思多件事,每一件事反思多次。
自省是一個君子的修身必須課,我們吧“三省吾身”放在現今社會來解讀,可以把“三省”拓展成自己希望進階的“多省”,我常常和別人講:你自己往哪個方向持續用力,你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美國的富蘭克林、中國清代的曾國藩,兩個人都在青年以后恪守關于自省的“十三條”規則,綜合考量,幾乎都是關于身體、求知、操守、性格、習慣等方面的自我加持。反觀歷來古今中外賢者的成才軌跡,無一不是按著自己開智的大腦、日復一日的重復著自己量身定制的規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
曾參曾經說過:我每天都在三類事中進行多次反思自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人:在先秦時期,“人”與“民”是不同的意思,人偏向于政治地位高的統治階級,而民是政治地位較低的百姓,這個到后面《道千乘之國》那一章時再說。因為下面有與“朋友交”,所以這里的人應該指的是工作一方面的人,人到后來就變成了“君”,忠君就是這樣來的。謀:指智力上的貢獻。忠:一心一意,忠誠。
同事關系不論是同級,還是上下級之間,都應該真誠相待,坦誠布公,要陽謀而不要陰謀。同事的關系不是一天就結束的,所以與同事相處要學會忠誠。我們看在曾子的時代,一個懂知識的人作為某人的食客,為人出謀劃策應該盡忠,所謂一士不事二主就來自這里。
現在的很多人在工作中抱著臨時心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替老板考慮,心里思索著即使這個工作黃了對自己來說也無所謂,反正自己有力氣,有智慧,不為這個人打工換個地方就行了。
抱著打工心態去打工的人,永遠只能在打工的路上。“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講的就是這樣心態的人的一種自我解脫。靠一顆忠誠的心態為人打工,最終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這句話的意思是:
替人謀劃的每件工作是不是一心一意對待?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朋:在第一節講過,“同門為朋”。友:鄭玄解釋為“同志為友”。信:人言為信,也就是說到做到。這里講《世說新語?德行》中一篇記錄管寧、華歆的故事,可以加深對“友”的理解。管寧、華歆年輕的時候,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志趣相投,關系十分好。有一天他倆在菜園鋤地,管寧鋤到一片金子,他把金子當成瓦礫石頭一樣,扔到一邊繼續鋤地。華歆看到了,趕緊跑過去撿起來,后來在管寧的異樣眼神中也扔掉了。又有一次兩人共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忽然聽到外面敲鑼打鼓吵吵嚷嚷,原來是一個達官貴人乘坐豪華的冕車經過。管寧沒有被外面的吵鬧聲打斷,繼續讀書,而華歆丟下書跑出門去看熱鬧。等華歆回來,管寧把席子一分為二,說到:你不是我的“友”了。這就是“割席斷義”的故事,可見,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再為友。朋友之交最重要的是信字,人無信,如何立?
這句話的意思是:
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是不是做到了 要秉承信義呢?
傳不習乎?
傳:傳授的理論知識。這里和“學而時習”是一個意思,只不過一個是從老師角度說的,一個是從學生角度說的。后世王陽明的弟子編撰了一本《傳習錄》,用問答的方式來記錄王陽明和弟子們的言論,相對《論語》,《傳習錄》中老師的論述長了很多。這本論著較系統的闡述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以思辯的授課方法,用生動活潑、譏諷警惕語言講解,他擺脫了宋儒朱熹的理論而創造了“心學”——知行合一。
這句話的意思是:
老師傳給我的理論知識,我用來指導實踐活動了嗎?
現在我們環顧四周,自己的身邊除了血親,大部分打交道的都是同事、上下級、老師、同學、友人。其實曾子的這番話,道出了一個出門在外的人應該有的處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