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了解“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這句話是自體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的。
很多父母問的與育兒有關的問題,都與怎么做有關。假如有一本包含所有“怎么做”的書,你全部按照書上說的,還是有可能制造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卻可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那什么樣的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呢?有很多說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戀的人、粗心而陽光的人,等等。
第二句,父母要做“清爽的人”
我們這里說個新的:清爽的人。
這樣的人的特點是:在關系中邊界清楚,不是:在關系中邊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夠自得其樂,不太依賴他人;處理事情立斷果決,不拖泥帶水;也尊重他人的邊界,不搞模糊不清的關系;等等。
如果你問,怎么達到清爽的人格境界呢?
所有這類問題,我給一個總的回答。我能夠想到的,人格變化只有三種途徑:一是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包括覺察自己的情緒、想法、愿望和行為,并且去理解這些狀態(tài)后面的意義;二是去跟各種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際關系中松動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三是找精神分析師。
第三句:如果父母人格層面有過度控制的傾向,就會不自覺地打壓孩子的各種能力,避免對孩子的失控。
第四句: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擔心,會起到詛咒的效果。
第五句:父母潛意識傾向于讓孩子嘗嘗自己童年各種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第六句:父母壓抑的東西,會讓孩子代替自己表達。
第七句:家族創(chuàng)傷有時候像個傳家寶,父母似乎有責任把它傳給孩子。
重男輕女是常見的文化級別的家族創(chuàng)傷。在不少的臨床案例中,一代又一代女性被迫害的景象,駭人聽聞。很多女性的一生,毀于這種滅絕人性的文化傳統(tǒng)。
讓人悲喜交加的是,很多家庭如果重男輕女的結局是,男性被過度重視過度干涉,很多能力被削弱,而沒有受到足夠關注的女性得到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成年后更容易成功。
第八句:父母分權,即在對與孩子有關系的事情上,雙方都有發(fā)言權,而不是某方獨斷專行。
第九句: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可能源于父母對自己的父母的失望,以及對自己的失望。
對自己滿意的父母,不會有哀怨,也就不會要求孩子的成就來消除自己的哀怨。說狠一點,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敗涂地的人,是不會在家庭生活中打敗配偶、打敗自己的孩子,來償缺失的優(yōu)越感的。
第十句:對孩子的不耐煩,是因為融合恐懼或亂倫焦慮。
輔導孩子作業(yè),孩子一遍三遍還不會,會激活父母的融合焦慮。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一長,就會不耐煩。一個人耐煩的能力幾乎等于一個人的人格獨立程度。
第十一句:完美的父母,會制造有問題的孩子。
完美主義者的本質,是人格弱小,絲亳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說某種缺憾帶來的屈辱感,這種屈辱感會投射給孩子。
第十二句:過度焦慮的母親,會把不能消化的情緒投射給孩子,孩子不能消化,就會把孩子的人格“容器”撐破,各種能力都會受損。
第十三句:對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險。信任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人本主義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動朝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方向發(fā)展的需要。
第十四句:讓孩子擁有秘密,這是他們長大的前提和證據。
第十五句:如果你覺得自己不理解孩子了,就想想在同一個年齡的自己:你在想什么、要什么,以及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對待自己。
不理解孩子,本質上是不愿意去理解,而不是不能夠理。
所謂代溝,是在為情感隔離找理由。有句話可以摧毀這個隔離:沒有代溝這回事兒,因為如果有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李白的詩。
代溝這個詞可以廢除了,因為它代表的是人在理解他人上的懶惰,而不是事實;或者說,它是懶惰制造的事實。
人性從有文字記錄算起,并沒有什么改變;所謂的代際差別,就算了吧。
第十六句:讓自己活得快樂輕松,是所有父母能夠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第十七句:不要太多地用對和錯、好和壞來判斷孩子的言行,也不要使他用這樣的眼光看待他所面對的人和事。
第十八句:父母過于強調什么,就往往會事與愿違。
第十九句:對孩子的有些“錯誤”,特別是經常犯的“錯誤”,不要立即做出反應,而要延遲反應。
第二十句:把孩子都當成心理學上的存在,這就是所謂心智化。
生物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水、食物和空氣;心理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愛、信任、自由、獨立和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