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別人的智慧文字碼自己金字塔。
每天都有學習都有輸入,可是學習初期沒有那么快的消化能力,當然也意味著這時候的學習是低效率的。
目前的學習情況是訂閱《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兩個月,第一遍閱讀也才到24課,還有一半課程需要學習,事實課程中知識要點多少都有重疊部分,后者學習往往會用到前面的理論。可要不是后邊學習內容提到,還真就把它們給忘了,留下一點點。現在還沒有真正掌握自我有看待對世界真實的自我認知。從普通甚至天天在眼皮底下來來回回出現的事情都沒能正視過,這些默認屏蔽的事情一定蘊藏某種新觀念,而只是被自己的紅燈思維給屏蔽掉了。
第二個訂閱《北大經濟學課程》一個月,也只學到一半課程。對于經濟學的思維這個課程的洗腦作用絕不亞于李笑來老師的課程。薛老師讓我用經濟學的思維真是的體會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多么荒誕,這個課程在慢慢給我建立正確的科學經濟學思維。
第三個訂閱《萬維鋼·精英日課》訂閱最早,可是自從開始訂閱前兩個就基本沒有時間聽過了,甚至連羅輯思維第五季也顧不上聽。這兩個課程最大的好處是即有思想深邃的理論,還有經典的事例。我在想如果不這些文章拆分成理論概念和事例,對事例進行標注,是他們成為我素材庫中豐富的資料,用時隨意復制粘貼。
舉個例子,假設我現在在寫關于“尋租”的文章,我確立了主題,讓后在我自己經歷之后,還需要更加有說服力的例子,那就上相關課程去找,這樣會比較慢,有可能忘掉,如果你直接把課程中這些相關例子全部拎出來,歸好類,直接搜索:尋租,進行查詢。得出例子: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路邊乞丐得到別人的施舍,他拿到的施舍是白拿的嗎?
你可能會說,當然是白拿的。但你仔細看一看,乞丐為了拿這一點施舍,也要付出好多努力。他一天到晚在那蹲著,他要看著路過的行人,如果行人給的錢多的話,那會吸引一群乞丐,這時候乞丐和乞丐之間就會有競爭。
這個現象,就是經濟學家戈登·圖洛克( Gordon Tullock )發明“尋租”概念的起點。 圖洛克是我的老師,話說當年他在芝加哥大學畢業,拿了一個法學學位就到外交部工作,外交部又把他派到中國。
他發現乞丐之間是會有競爭的。你口袋里有一塊錢,要給一群乞丐,你會給誰呢?
要么是給你遇到的第一個乞丐,那么如果乞丐發現這個規律,他們每天就要搶占最優的位置;你也有可能把錢給外表最慘的乞丐,乞丐發現這個規律后,他們就會互相比慘,不洗臉不洗澡,把自己弄得臟兮兮的。如果這樣還斗不過對方的話,他們甚至會自殘。
所以, 圖洛克很早就發現,乞丐好像能夠憑空拿到施舍,但他們拿施舍的過程本身是有競爭的,而競爭本身是要消耗資源的。
看到了嗎,這么一碼字,文章內容不再骨干,當然還應該給例子瘦身,甚至直接簡化都只有主旨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