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斯雯
前段時間,筆者不知道怎地弄丟了錢包,其實每次丟東西都有點莫名奇妙,以致平日都會強迫癥地懷疑丟了東西四處張望。
記得小時候,丟東西了挺怕告訴父母的,本來就很難受,父母的責問更是雪上加霜。當然有時也會收到這樣的安慰——“沒事啦,回頭(表現(xiàn)好)再給你滿一個新的”。但新的總是難以代替舊的。
可能我是一個念舊的人吧。
總覺得東西和人一樣也是講感情的,陪伴了多久也終歸是陪伴,甚至更為一心一意。它承載了一段經歷,是曾經與過去;它象征著一種生活,是有它的陪伴。經手它的每一個人都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和感情,因而,它是獨特的。不僅僅是錢財所能衡量的。
那么,失去了它,又意味著什么呢?老天又想告訴我什么呢?
我想是改變吧。
經歷這一次錢包的丟失,我今后不會再把身份證放在隨身的包里,不常用的和紀念性的卡也及時轉存別處,同時在這個移動支付時代也不必隨身帶較多的現(xiàn)金。
想來,念就某一物,或許念的是自己的一種模式,放下也便是改變。
而不是重復。
當然,丟失錢包中最不舍的應該是一張武漢通,因為它承載了我的一些回憶,我是想念而沒能放下。丟失,或許是在幫我。
人的離開和東西的丟失,其實也類似。
主觀的離開是出于“道不同不相為謀”,告訴我們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過分依賴;客觀的離開無非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告訴我們生活終將回歸自己,焦點向內而不是向外。
有的時候,我們太念舊于某物,太執(zhí)著與過去,是對自己的一種耽誤。明明曾經離更好的自己那么近,卻在努力嘗試一次之后,就被(過于)“念舊”的自己扯了回來。然后安慰自己說——大概是我不夠好看,大概是我能力不夠,大概是我注定要那么普通平凡。
王爾德曾說:“過去的事情唯一可愛之處就在于它已經過去?!碑斎灰舱沁^去使得我們變得更強大,也指引著當下的路。
人在不知道自己要成為誰的時候,能激發(fā)她快速成長的,一定是她周圍的環(huán)境。一次遺失便是一次環(huán)境的改變,讓我們更新自己的觀念,更新自己的模式,迎接一次成長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