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于中秋的詩詞當然以蘇軾《水調歌頭》最為著名。胡仔對蘇軾(1037年 -1101年 )佩服得五體投地,甚至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價: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胡仔說得雖然有些夸張,但是東坡居士的這首詞確實寫得太好,也難怪被人推崇備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不過要說“余詞盡廢”的話當然也是夸張,我們不能為了一朵美麗的鮮花就放棄了整個春天。因為有不少佳作其實很多人并沒有認真讀過。
嘗過了蘇軾的開胃大菜,不妨再看看其他人用水調歌頭寫得中秋詞,不知道有沒有您最喜歡得作品?
老街順便錄入一首自己的中秋詞,也歡迎詩友們嘗試一下,留下自己的佳作。
一、水調歌頭·徐州中秋(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蘇軾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第2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 蘇軾離京赴徐州任知州,蘇轍(1039年 -1112年 )與之同行。中秋節時,二人一起泛舟賞月, 中秋過后,蘇轍又要轉道赴南都 , 臨別前寫下此詞。
蘇軾得中秋詞有“兼懷子由”之語,蘇轍時隔一年寫下這首詞也算是回贈哥哥蘇軾。
二、水調歌頭·中秋(宋·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樽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米芾(1051-1107),世稱米南宮、米顛。能詩文,善書畫,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注意第三、四句的斷句: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是上四下七,蘇軾等人的詞是上六下五結構。
三、水調歌頭·癸丑中秋(宋·葉夢得)
河漢下平野,香霧卷西風。倚空千嶂橫起,銀闕正當中。常恨年年此夜,醉倒歌呼誰和,何事偶君同。莫恨歲華晚,容易感梧桐。
攬清影,君試與,問天公。遙知玉斧初斫,重到廣寒宮。付與孤光千里,不遣微云點綴,為我洗長空。老去狂猶在,應未笑衰翁。
葉夢得(1077年-1148年 )字少蘊, 是南北宋詞風轉變時期的重要詞人,老街寫過一篇《觀宋填詞70 讀南宋葉夢得詞 領略雄放、婉麗、曠達三種詞風之區別》。
這首詞是其曠達之詞:老去狂猶在,應未笑衰翁。
四、水調歌頭·和董彌大中秋(宋·朱敦儒)
偏賞中秋月,從古到如今。金風玉露相間,別做一般清。是處簾櫳爭卷,誰家管弦不動,樂世足歡情。莫指關山路,空使翠蛾顰。
水精盤,鱸魚膾,點新橙。鵝黃酒暖,纖手傳杯任頻斟。須惜曉參橫后,直到來年今夕,十二數虧盈。未必來年看,得似此回明。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名句有: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北宋時屢招不仕,南宋時出仕,晚年與秦檜有往來,略損名節。這首中秋詞應該是歌席上的唱和之作。
五、水調歌頭·今夕定何夕 (宋·張元干)
今夕定何夕,秋水滿東甌。悲涼懷抱,何事還倍去年愁。萬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簾卷玉波流。非是經年別,一歲兩中秋。
坐中庭,風露下,冷颼颼。素娥無語相對,尊酒且遲留。琴罷不堪幽怨,遙想三山影外,人倚夜深樓。矯首望霄漢,云海路悠悠。
讀張元干(1091年-約1161年)與張孝祥一起號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作為南北宋之間的詞人,他是最堅定的抗金斗士之一,也是秦檜的死對頭。當年作《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為胡銓送行。被秦檜陷害抄家、逮捕入獄,并削除了名籍。
讀他的中秋詞,便覺天地之間自有一股豪氣。
六、水調歌頭·中秋飲南樓呈范宣撫 (宋·王質)
細數十年夢,十處過中秋。今年清夢,還在黃鶴舊樓頭。老子個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星漢淡無色,玉錦倚空浮。
帶秦煙,縈楚霧,熨江流。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想見姮娥冷笑,笑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把酒問清影,肯去伴滄洲。
讀這些詞時,不要去注意作者是誰。僅僅從詞作本身來欣賞,感覺一下別樣的中秋詞。這首詞的中心句是:空敝黑貂裘。典故出自《戰國策》卷三〈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說的是蘇秦去秦國作“秦漂”,但是沒有得到秦王的賞識,錢卻花光了,沒辦法只好回家了。這是蘇秦的最低谷的時候。
宋朝有兩個王質,北宋的王質是宰相王旦之侄,少年時拜西昆體代表人物楊億為師。這首詞的作者王質(1135~1189)字景文,是南宋人。 詞中的范宣撫是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這是一首次韻唱和之詞。
七、 水調歌頭·中秋 (宋·范成大)
下面這首就是王質所次韻的范成大(1126年 —1193年 )原詞: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今年新夢,忽到黃鶴舊山頭。老子個中不淺,此會天教重見,今古一南樓。星漢淡無色,玉鏡獨空浮。
斂秦煙,收楚霧,熨江流。關河離合,南北依舊照清愁。想見姮娥冷眼,應笑歸來霜鬢,空敝黑貂裘。釃酒問蟾兔,肯去伴滄洲。
淳熙四年(1177)中秋,范成大因病辭官,從四川乘舟東去到鄂州(今湖北武昌),八月十五日晚參加知州劉邦翰在黃鶴山南樓的賞月宴會。寫下了這首詞。
看完了范成大的作品,您有什么感想?
次韻與原作如此相像,是老街見過的唯一一首。感覺王質不是次韻,基本算是把范成大作品抄了一遍,只不過有幾個字抄錯了而已。
八、水調歌頭·桂林中秋(宋·張孝祥)
今夕復何夕,此地過中秋。賞心亭上喚客,追憶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畫,萬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頭。玉界擁銀闕,珠箔卷瓊鉤。
馭風去,忽吹到,嶺邊州。去年明月依舊,還照我登樓。樓下水明沙靜,樓外參橫斗轉,搔首思悠悠。老子興不淺,聊復此淹留。
論起南宋詞人,有不少人喜歡張孝祥超過辛棄疾。老街最愛張孝祥(1132年-1170年)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不過這首中秋詞也很精彩。
南宋《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南京城西)下水門(即今西水關)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
這首詞的題目是桂林中秋,可見是一首追憶之詞,張孝祥曾經擔任過建康留守。
上闋追憶去年的中秋,下闋寫眼前貶謫“桂林”的瀟灑,雖然仕途暫時不順,卻依然“老子興不淺”,很像蘇軾這種樂天派。
《世說新語·容止》記載東晉庾亮鎮守武昌時 ,秋夜登南樓吟詠,談笑間說過 :“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范成大、王質、張孝祥三首詞都用此典故。
九、水調歌頭·癸卯中秋作(宋·劉克莊)
老年有奇事,天放兩中秋。使君飛榭千尺,縹緲見麟洲。景物東徐城上,歲月北征詩里,圓缺幾時休。俯仰慨今昔,惟酒可澆愁。
風露高,河漢澹,素光流。賈胡野老相慶,四海十分收。競看姮娥金鏡,爭信仙人玉斧,費了一番修。衰晚筆無力,誰伴賦黃樓。
劉克莊(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 ),是南宋豪放一派 ,在南宋后期號稱一代文宗。對于宋人來說,月圓人不圓,國土淪喪始終不能收回,“四海十分收”永遠是個夢想。
結束語
是不是蘇軾的影響太大,所以宋人都喜歡用水調歌頭來詠中秋, 您喜歡哪一首呢?
老街曾經次韻米芾,也作過一首《水調歌頭·中秋》:
檻外楚江水,萬里向東流。誰將橫空雁字,椽筆抹高秋。拋卻江郎才調,攬得坡公颯爽,風月入金甌。放眼云山闊,浩蕩解千愁。
黃鶴去,鯨鯢渺,盡悠悠。仲宣眷眷,今古北望不勝幽。何似青蓮居士,歌舞花間對影 ,杯酒釋沉浮。且拜姮娥轉 ,與我下南樓。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也試試填一首自己的中秋詞。
@老街味道
?#FTN征文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