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女人總是會嘮叨,但是我奶奶絕對是嘮叨里面的冠軍級別的。
爺爺比較沉默,說話很少,更多的時候就是坐在旁邊,點一根煙慢慢抽,聽著一幫人侃天侃地。如果你不主動和他搭話,他是不會輕易加入別人的談話中的。
相對于爺爺的沉默寡言,奶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而且是令人討厭的極端,嘮叨。姑姑沒出嫁的時候,經常聽到姑姑受不了奶奶的嘮叨和她頂嘴。四叔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個院子里,四叔四嬸也會經常吼幾句,讓奶奶能安靜一會。
子女及孫輩的反抗有時候能讓奶奶停止嘮叨,有時候也會引起更為激勵的爭吵。好在這些不快很快就會消失,不會停留太久。最能讓奶奶安靜的還是爺爺的訓斥。每次只要爺爺說她兩句,她馬上就安靜下來,不在說了。
奶奶是個要強的人,七十多歲依然堅持要自己種地。因為腿腳不好,經常可以看到她坐在地上干農活。年輕時候,奶奶靠做豆腐補貼家用,拉扯大了五個兒女。我們小時候,經常被奶奶叫去幫忙推磨,磨豆腐,然后給我們點零錢或者糖塊作為獎勵。豆腐做了幾十年,直到我上初中的時候才停止了,主要是腿疼走不了那么遠了。
奶奶最看不慣的就是有人在家里坐著不干活。兒孫們雖然都已經成家立業(yè),她還是不放心,經常會說你怎么不去刨地、不去除草、不去開荒……經常會跑到兒子家里,說你們地里有草,山上花椒熟了,棗可以摘了之類的說個沒完。
奶奶做豆腐一絲不茍,我們在推磨,她自己往磨里面添料。后面的制作工序基本上都是她一個人完成,做出來的豆腐,自己挑著走全村叫賣。因為奶奶做豆腐,家里就會經常吃豆腐,所以我們家了除了老媽以外都喜歡吃豆腐。老媽經常說我老爸吃了幾十年豆腐還沒有吃夠。
因為孫輩太多,她自己又要做豆腐,所以基本上沒有看過誰家的孩子。我們小時候都是老媽放在家里自己玩,干完活才回來看看我們。但奶奶對孩子最為關心,誰家孩子有個頭疼腦熱或者受傷了,馬上就過去告訴你應該怎么怎么弄。印象最深的就是又一次跟著爺爺去山上放牛,摔破了頭,從診所包扎好回來之后,奶奶就開始忙活,什么明礬、花椒、煎雞蛋之類的,讓我吃。聽老一輩說,奶奶曾經有個孩子,小時候得了病,因為醫(yī)療條件差就夭折了。或許這才是她如此關心孩子的原因吧。
最近幾年,爺爺奶奶都已年過八十,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奶奶還好,能吃能睡,飯量不減。爺爺與她同歲,但精神頭明顯差一些,或許是沉默寡言的個性讓他看起來更衰老了。現在他們基本上就是在家里走著,吃完飯就在門口曬曬太陽,農忙的時候看誰家忙不過來,老兩口也會主動去幫忙。
平時沒事,奶奶就和爺爺一起騎著三輪車去趕集,也不一定買多少東西,就是去看看熱鬧。這些年村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有些人漸漸搬到城里住了。村里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幾位老人就成了“常住人口”。奶奶和爺爺同歲,已經是這批老人中年齡最大的了。每次回去都會和爺爺聊幾句,時間不長,主要是問候一下。
離家很久,奶奶的嘮叨雖然讓我印象深刻,但也在時間長河的沖刷下變得模糊了。作為重孫的兒子在老家呆的時間很短,雖然奶奶很喜歡她,可他一點也不喜歡她。或許也有我教育失敗的成分吧,日常中也不會和他談到我的爺爺奶奶。
雖然曾經討厭聽到奶奶的嘮叨,但現在很久見不了一面,有點想念她的嘮叨。希望她能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