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裘凱宇、楊嘉玲,一位是臺灣輔仁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的碩士,一位是臺灣彰化師范大學的碩士。兩個人是默契的事業合作伙伴,在臺灣共同經營著一家專業的文化咨詢機構,同時也是相互扶持的靈魂伴侶。他們還是溝通表達、親密關系教育專家,活躍在兩岸三地的知名企業,進行職場溝通的培訓。
關于本書
在這本書里,裘凱宇和楊嘉玲結合課程實踐和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輕松解決分歧的溝通秘訣。作者在本書中告訴了我們,面對高難度對話的正確態度,以及處理高難度對話常見的誤區,同時給出了很多推動高難度對話順利進行的技巧。
核心內容
本書思想核心:逃避和恐懼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觀察、聆聽、負責才能推動高難度對話順利進行。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面對高難度對話的正確態度
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棘手的問題時,家人朋友會勸我們要“以和為貴”,盡量不要發生沖突,可是一味地逃避、忍耐,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態度還會消磨我們的自信,甚至懷疑人生。
還有很多人想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又害怕與對方開誠布公地談話。他們總是在擔心:萬一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會不會被人認為是事兒媽啊?我怕我說不好,會讓情況更糟糕,我猜人家不會同意我的觀點吧?
你看,這還沒正式開始對話呢,你的心里就出現這么多小聲音,讓你焦躁不安,所以,面對高難度對話的正確態度就是不逃避、不恐懼。
二、高難度對話的兩個誤區
高難度對話之所以“難”,大多數是因為立場不同,而不是人的問題。發生沖突時,大部分人都沒能把人和立場區分開。我們通常會簡單粗暴地把立場、觀點、看法跟“這個人”畫等號,這是處理高難度對話的誤區之一。
很多人都認為聊天能幫助自己更好地解決問題和沖突,因為聊天的氣氛更輕松一些,大家可以敞開心扉,一訴衷腸,作者卻告訴我們,聊天無法幫助你真正解決問題。這就是處理高難度對話的另一個誤區:分不清“閑聊”和“溝通”的差別。
三、觀察身體語言
人在壓力情境下,往往只關注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而忽略其他許多重要的信號。同理,當一個人忙著澄清自己的意思時,會花很多時間考慮自己的說法是不是妥當,以至于沒有精力去控制自己的表情,或者手腳擺放的方式。高難度對話屬于壓力情境,所以處在這個環境里的人,身體會比語言更誠實,那么我們要觀察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微表情和微動作。
四、聽出對話里的秘密
我們說話時,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口頭禪,如果只是無意識的重復,頂多讓人覺得你拖泥帶水,口才不好。但如果在你突然問對方某個問題之后,對方說了很多無意義的發語詞,你就要多留意了,這往往意味著對方不想讓你知道某些真相。有時候,對方還會試圖用“品格證詞”來說服你。最典型的品格證詞就是不回答問題,而是通過其他人的光環或名譽來為自己開脫。
五、少用負面詞和不確定詞
相信你一定遇到過一類人,他們一開口就會讓你火冒三丈,雖然長期相處中,你知道對方并沒有惡意,可你還是會無法抑制地想要讓對方閉嘴。這種人說話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很喜歡用負面詞。
還有一類人的表達就像迷宮,讓人不耐煩。在高難度對話中,經常要處理立場問題,可是有些人擔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會被討厭或者被要求負責任,因此習慣用“隨便”、“看看吧”、“再說吧”這類詞語來逃避。最可氣的是,這類人往往還很喜歡放馬后炮,因為他們迷宮一樣的回答給自己留了余地。
如果你想推動高難度對話順利進行,就要盡量讓自己避免使用負面詞和不確定詞。
六、主動負起責任能有效避免沖突
如果你想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就先要建立一個觀念,那就是,對話的重點不在于指出“ 錯在誰身上”,而是要明確“誰不愿意看到錯誤再繼續發生”。就像你發現客廳地上有臟東西,應該直接把它撿起來扔掉,而不是坐在那里不停抱怨家人不愛干凈,這樣爭論對錯很沒有意義,只是在浪費口舌。如果你想解決問題,就要負起責任,把話說清楚,而不是理所當然地要求對方配合自己的想法或者意圖去做事。
金句
1. 不要因為怕沖突而繞著走,避是避不了的。面對沖突,要勇敢地以真誠的心與對方盡可能心平氣和地對話。
2. 有沖突的是立場,而不是人。
3. 很多時候,沖突之所以無解,是因為雙方都只有想象,沒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