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并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 。? ? ?
? ? ? ? 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懶于雜務,才能勤于動腦。
懶螞蟻效應的啟示:
? ? ? ? 勤與懶相輔相成,“懶”未必不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懶于雜務,才能勤于思考。在一個分工協作的組織內部,勤者與懶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大量勤者的存在,是一個組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是一個組織的生存和發展,還需要存在懶于具體事務,卻勤于思考創新的決策、謀劃、組織、協調、指揮者。沒有了這樣的懶者,勤者極易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多會作無謂勞作,往往事倍功半。?
? ? ? ? 作為勤螞蟻,要不斷學習,并運用知識去學會思考,學會找到自己的正確方向,否則只能永遠做一直忙碌而價值低廉的勤螞蟻。所謂的“窮忙族”就是“勤螞蟻”的另一種叫法。
? ? ? ? ? 而“懶”螞蟻的懶是表面的,他們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觀察,有開闊的視野,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一個長遠的戰略規劃。在遭遇突發事件,他們的價值就會很好的體現出來。
? ? ? ? 生活中的我們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在行動與思考上,每個人所處的階段不一樣,他的平衡點也應該不一樣,但行動應該是每個成功的人必須經歷的,很多經驗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有了“勤”做基礎,我們才能“懶”得瀟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