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說的是曾子他老人家每天通過幾件事來反省自己。
反省,不一定是犯錯后的思過悔悟,也可以是對自己日常言行的思考總結,通過定期的查缺補漏,從而達到審視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定期反思總結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曾子一日三省,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個難度有點大,我們若能做到一周、一月、或者一年一省,也就不錯了。
以下算是我的一年一省,雖說時間跨度有點長,雖說來的有點遲,但是,行動總比不行動要好。
02
現在回過頭來,我竟然不知道2016年是如何開始的。不過,如果要選出自己的年度關鍵詞,我會選擇讀書。
讀書,或者說閱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人必須要學會的一個重要技能,雖然明白和開始的有點晚,不過,終究還是正式上路了,這是唯一值得欣慰的地方。
2016年,借助于微信讀書,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居然超過了200小時,這多少有點驚訝。驚訝的不是讀了多長時間,讀了多少本書,而是,有意識、有目的閱讀習慣已然形成。
這一年,印象最深的幾本書是:《窮查理寶典》、《思考,快與慢》、《自控力》、重生手記》、《最好的告別》。
03
這一年重新開始了一個新的習慣,那就是寫作。
多年糾結遲疑、斷斷續續的狀態,在今年9月終于重新連接起來,雖然時間間隔有些大,不過,終究還是上路了。
感謝簡書和微信公眾平臺,讓自己能夠在移動時代,重拾寫作。
3個月的時間,15篇文章。在外人看來,這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甚至根本就算不上寫作。可是,誰說寫作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當初自詡的那點所謂的天賦和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消失殆盡;當初想要證明自己文字分量的那份急切,隨著拒絕的次數增多,漸漸地地變得麻木。
有趣的一件事是,當時寫的第二篇文章,因為簡書首頁投稿被拒,郁悶了好一陣子,因為這篇文章,我花了太多的時間。
3個月之后,我才發現,原來當初的這篇文章在投稿后不久,就被其他的編輯推薦到了首頁,而我,竟然錯過了整整3個月。
后來陸續有其他的文章上了首頁,也就沒有了最初的那份期待。
這一年,寫的很認真的幾篇文章是:《關于吃這件事,你知道多少》,《一文看懂知識付費是怎么回事》,《要健康,有這份書單就夠了》。
04
關于如何正確的思考,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同大多數人一樣,很多時候,處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這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
因為思考能力的差別,因為見識與認知的差別,所以才有我們所看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
如何有效、正確、深入的思考?如何看見自己的思考過程,以及思考過后如何作出選擇,這些從來沒有意識到和想到的問題,可能才是真正的問題。
關于思考,我想到一句話:知道自己生氣和知道自己正在生氣,兩者有著天壤之別。要想做到后者,需要具備更多的元思考能力。
05
這一年,感受最深的一個問題是:一個人如何持續正確的做某一件事,直到達成自己的目標,最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從不同的地方,我得到相同的答案:做一個內在動機驅使的人好過做一個外在動機驅使的人;做一個進取型人格(be better)的人好過做一個表現型人格(be good)的人。
以上兩個答案,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從內心出發,關注的始終是自身的進步與成長,而忽略外在的獎賞與誘惑,那么他能走的更遠。
對比就會發現,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外在動機驅使、具表現型人格的人:因為高薪福利好而跳槽;因為外在的獎勵和刺激,我們才有堅持做某件事的動力。
顯然,自己也沒能例外。
回過頭來,發現自己現在依然還在寫作的動力,正是來自對外在獎勵和認同的期待,這真的是一件多少有點可悲的事情。
的確,之前有那么幾次,產生過想要放棄的念頭,好在只是一閃而過。
如何成為一個內在動機驅使的人,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06
一年的時間,對于一些人可以很長,對于另一些人也可以很短。不論長短,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身的改變。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件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那么,在生活的過程中,你是在乎外在的表現和獎賞?還是注重自身的進步和成長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