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關于孤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文字記敘。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到:“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么不值得我們關注,要么不是人類。”
看看我們的周圍:一個人出生時就被圍觀,人生重要節點邀來眾多親朋好友慶祝,高興時希望同別人分享,痛苦時渴望被大家安慰,即使在離開這個世界時也是熱鬧非凡……
生活中,我們總是拼勁全力讓自己融入各種不同的群體,讓自己顯得“有趣”,即使有時這樣的努力讓自己疲憊,但較之于孤獨仍能讓我們顯得不那么不合群。因為我們害怕孤獨,害怕被遺忘。我們需要朋友,需要友情,需要親情,需要愛情,需要同別人分享我們的歡樂與悲傷,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稱贊。也因此有了梁實秋先生所說的:“只有神仙和野獸才會喜歡孤獨。”
但是,我們卻依然感到孤獨。
在繁華落盡筵席消散之后,你內心可曾有一種深入骨髓令人發狂的空虛?縱然處在歡呼的中心地帶,是否有感到心中的一絲惆悵與沮喪?
其實,孤獨是每個人都擺脫不掉的宿命。
02
我的大學同學,大偉,畢業后我們在同一個城市工作,離得不算遠。大偉是一個愛熱鬧的人,常會組織以前的同學時不時的聚一聚,所以聯系算是比較多。
今年也不例外,春節后有人在群里呼吁,大家又坐到了一起。
期間,發現大偉變了很多,少了夸夸其談的高論,也不勸酒,整個現場表現的十分平靜和克制,似乎完全變了個人一樣,于是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追問,他這才給我們講述了自己去年發生的一些事情:
大偉之前在市里一個園區管委會從事管理工作,雖說是企業,但因為是替政府行使一定的招商引資功能,跟各行各業的人接觸面也比較廣,加上他也愛熱鬧,酒桌上能調動氣氛,五六年下來犧牲了不少工作后的時間,也認識了很多人,李總、張總、趙處長、侯科長……手機通訊錄都又上千人。據他說來,里面可以稱兄道弟的優質“人脈”至少也不下于五六十人,而且在各行各業都有一定的資源。
這兩年“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大潮,周圍人成功,再度勾起了大偉一直以來創業的夢想,而且他在單位屬于“企業員工”而不是公務員,也沒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牽掛。他在不同飯局或酒后陸續跟這些朋友提起過這樣的想法,幾乎所有人都非常支持他為了理想的決定,并且都信誓旦旦承諾如果大偉今后有什么需求一定全力以赴。于是,大偉在準備一段時間后,滿懷信心的辭了職,開始了自己的創業。
但是,可能大家已經想到了,事實和理想之間總是隔著幾條河。曾經那些“人脈”給予的承諾不過是酒后的信口開河,以前看似靠定的資源也變的不是那么確定。生意有生意的規則。雖說大偉并不后悔當初的決定,但也確實低估了可能遇到的困難。
所以在這之后,他也在反思自己之前那么把太多時間花在觥籌交錯結交朋友上是否值得?他那時挖空心思想要進入并且自己感覺似乎已經進入的圈子到最后發現一切不過都是徒勞。
他說,他現在回頭看自己那些年的“努力”,自己都覺得有些可笑,他那時所理解的“人脈”不過是他自己一廂情愿的人脈而已。真正的人脈,應該是有多少人既愿意認識你又愿意來幫你,而不是你認識了多少多少人!
現在,他自己創業,獨處的時間也多了,可以安靜的思考,事業雖然沒有當初想象的發展速度,但也在踏踏實實的前進。
“現在,雖然朋友少了,但心里更充實”他說,“其實,以前那段時間才是孤獨的。”
03
這讓我想起以前學生問過的一個問題:我現在大二,進入大學以來先后加入了六個社團,同時是班長、學生會干部,努力想要融入同學中,可卻感到越來越孤獨?
后來經過深入的交談了解到,這位同學的問題在于太過于看重別人對他的看法。他加入多個社團是為了尋找一種存在感,當學生干部是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肯定,他太刻意去強化自己的行為迎合他人,所以他會覺得自己努力去跟周圍的同學搞好關系卻往往是“熱臉貼冷屁股”。
實際上,我告訴他:這個世界沒有人會刻意關注你的存在和你生活狀態,沒有人是另外一個人生活的全部,包括你的父母和妻子;沒有人關心你吃了什么飯,穿了什么顏色的衣服,心情好與壞,這些都只是你自己的想象,真的別把自己當作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太關注別人的看法卻忘了關注自己,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全部,你總是想著別人對你看法而忘了讓自己變得優秀,最需要你關注的是你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別人,別總是在人群中尋找自己,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里面而在許多人中間,你要試著學會獨處,學會與心靈為伴,去澆灌它,讓它發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那時你就不會感到孤獨。
04
孤獨雖然會讓我們感到擔憂,但一定的孤獨也給我們帶來收獲。
沒有什么比孤獨更能催化精神提升,激發靈感、培養智慧,因為思想總是跟孤獨作伴。
試著耐住寂寞,習慣獨處。
學會享受孤獨,
會有一天,你會蛻變成你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