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齊物論》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本課筆記:
用邏輯學公式來解釋:
把手指用A表示,把馬用B來表示。用A來比喻非A,還不如以非A來比喻非A.用B來比喻非B,還不如用非B來比喻非B。
也就是說我們要解釋一件事物,要用同類型的來比喻同類型的。
比如上課時,我要解釋什么是女生,用男生來解釋什么是女生,不如就用女生來解釋什么是女生。
我們做解釋的時候,要在對方的理解力范圍來做解釋。站在對方的基準上來做解釋。有多少溝通,其實雙方是沒有站在同一個基礎上來解釋的。往往是你在說A,而對方在說B.站在兩方的立場上都是對的,因為講的不是同一件事,由此,爭論就開始了。我們會覺得,對方否定了我們的觀點,其實不是對方否定了我們的觀點,而是我們互相沒有站在對方的基準上看問題。用A來比喻非A,好歹算同一個系列,還可以理解。但用A來比喻B,那就很難想象了。就比方用一個手指來比喻什么是馬,很難讓人理解。如果用同類型的非B解釋B,像用驢或駱駝來解釋馬就好理解多了。
用A來比喻B,雖然這個邏輯看起來荒謬,但在生活中時常顯現。常常有人把520發不發紅包和對方愛不愛自己劃等號。我們的解釋系統會把完全不同類型的事情編造為同類型的。我們在溝通的時候,要用對方能接受理解的方式。在解釋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對方的信念系統里面有沒有這個東西。沒有的話,你怎么解釋都是無效解釋。
在很多事情上,我們都忽略了,這個在不在對方的理解范圍以內。反之,在對一件事情,我開始有辯論的心時,問自己,是不是我們在說兩件不同的事情,或者停下來問對方,是不是某些概念我們之間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去確認這個偏差,而不是在對錯中爭論浪費精力。所以,對一件事,我們不要那么快下結論,先去了解我們有沒有共同的理解系統,然后在開始對話,沒有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這節課我聽明白了,其實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信念系統來下結論的。沒有誰對誰錯,而是對方站在不同的基準上在看問題。是的,無謂的辯論孰對孰錯是在浪費彼此的精力也不見得被認同,有效的溝通是去了解對方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是否與我有偏差,然后針對這個偏差再來對話。這真是個比較有效的溝通方法。要學習。
本課要談下不同人對整潔的不同理解。
我就說下我奶奶的吧。我的奶奶是特別節儉的人,什么東西都舍不得丟,老是說,這個不能丟,那個不能丟,以后還有用。很早以前每次我和姑姑回家都要跟她做下清潔,一些我們認為根本沒用的東西,會勸奶奶不要堆在家里。然后把東西給他分類放好。每次奶奶都要跑過來說,哎哎,這個別丟我還有用呢,哎哎,你們真是的,我的XXX又被你們收的找不到了。所以下次回家,那個說要用的東西還堆在那個角落,分類放好的東西又變得雜亂無章了。于是后來我們都不收拾了,奶奶很開心,說,這就對了,你們把自己家收拾好了就可以啦,我的東西都有位置,一找都能找到。這些你們覺得沒用的東西,可是我老婆子覺得有用啊。你們就省省力,玩你們的吧。
我和姑姑相視一笑,好吧好吧,妥協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要求強加在別人身上,大家都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