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歐陽德問致良知與多聞多見的關系,恐用偏了力氣,其實這個疑問我們也有,不用多聞多見僅僅致良知就能有學問、有能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陽明說,良知不是來自見聞,但離不開見聞,一心一意只把致良知看成頭腦中最關鍵的事情,多聞多見都是致良知之功,所見所聞都是良知的發用,而舍棄致良知專求見聞知識就是舍本逐末了。能夠致良知,恢復心之本體,精察天理,自然隨物而照,隨感而通,大本立而達道行,何患無致用之實?
? ? 君子之學終身只是“集義”一事。義就是宜,心做到了它應當做的就是義,集義就是致良知,君子酬酢萬變,應該做的就去做,應該停的就停下,應該生的就生存,應該死的就死去,怎樣做都是適宜的,怎樣的結局都會使內心得到最大愉悅,凡是謀求自己力所不及的事,勉強于自己才智不能勝任的事,都不能致良知,如果不能在所做的事情上得到愉悅,而是身心疲憊、精疲力盡,一定是把處理事情和培養本源割裂開來了,一定是致良知的心缺乏誠信、精一、真切,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哪樣不是發自本心自然而然去做的?哪樣不是從中得到享受或滿足的?哪樣不是順理成章心神皆安的?不擰巴不自私用智,只是致其良知,尋其本源,自可以水到渠成,自能夠心安理得。
? ? ? 關于人情欺詐如何應對,是先把懷疑放在心里還是只管善良只管致良知?陽明說“蓋良知之在人心,亙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善良的人,自始至終保持善良的心,不猜測別人的欺詐和不誠信,下功夫撥剝除良知的遮蔽,良知不斷覺悟,不斷清澈,猶如明鏡,任何事物都不能在其面前隱藏美丑,自可以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天且不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子思曰:“至誠如神,可以前知”。
陽明曰:“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