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里面的人拿著銀子去交易,一手交銀子,一手交貨。有人看到這里會問,電視劇里演的真的嗎?如果是真的,一兩銀子又相當于多少人民幣呢?
其實只能說電視劇里演的是不完全正確的。
我國古代貨幣有很多種,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我們在這里只討論最主要的三種貨幣:方孔銅錢、白銀、 黃金。
其實中國是個貴重金屬嚴重缺乏的國家,在明朝之前,應該很少出現用銀子直接交易的情況,原因很簡單,沒有那么多銀子。明清時期,世界白銀流入中國,使得用銀子直接交易成為現實,但是這不是平民百姓的貨幣,有很多平民這輩子都沒見過銀子長什么樣,更別說用銀子交易了。平民主要使用的貨幣還是銅錢。銀子和黃金不是尋常百姓家的貨幣,只有官家和大戶才用得起。
那么古時候的一兩銀子相當于多少人民幣呢?
銅錢、白銀、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于10角這樣明確。
由于金銀制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于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用糧食價格來計算,糧食的價格較為穩定,也能體現貨幣的購買力,所以以下比對全部用大米作為計價標準,按現在的大米價格2.5元/斤來計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
唐太宗貞觀年間
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石米(唐朝一石約為118斤)只賣50文錢,一兩=1000文銅幣。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5900元的購買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
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0文一石,也就是一兩銀子=2950元人民幣
宋朝
一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到8石大米,以宋1石=66公斤來算,一兩銀子=1320元人民幣
明朝萬歷年間
一兩銀子大米二石(378),一兩銀子=946人民幣。
根據上面的推算,在考慮了農業發展等諸多因素后,可以大致計算出一兩銀子相當于多少人民幣。
盛唐一兩相當于2000到4000元。
北宋一兩相當于1000~1800元。
明朝一兩相當于600~800元左右。
晚清一兩相當于150~22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