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迅15歲時,在班級的畢業留念冊上,許下一個青澀的愿望: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想當文娛明星、想成為女強人,偶像是林青霞。”
后來,周迅逐一實現了這些目標,成了影視歌多棲明星以后,數次和偶像林青霞見面甚至合作,更是在娛樂圈里以高演技高情商著稱,被愛她的人稱為周公子。
李少紅導演曾說:周迅是用戀愛和演戲來認識世界的。這樣的人適合電影,卻真的不適合娛樂圈。
還是1989年,周迅班上的老師決定要學生各自取個英文名,大多數人選擇的是湯姆、或露絲,而只有周迅,選擇了Margaret(瑪格麗特),也是當時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名字。
班主任后來回憶說:
“也許只是一種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周迅從小就志存高遠。”
都說周迅是出了名的情商高,而周迅自己曾坦言,在劇組的時候,只要面對工作環境,都會特別自在,但結束拍攝一出來,要出來交流的時候,就會有點緊張。
從小就很害羞,甚至說話結巴,然而工作中的鏡頭一開機,她就能順暢地講臺詞,其中的情感、語氣拿捏的非常到位。
在某綜藝節目里,蔣欣飾演一個社交恐懼癥患者,情節的設置是,蔣欣飾演的角色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癥,要通過看漫畫變得外向,從而克服社交恐懼癥。
表演結束后,何炅問王菲:你覺得最后主角克服社交恐懼癥了嗎?
王菲卻說:肯定沒有!心魔真的不是這么容易被打敗的!
王菲也是一名內向者。
眾所周知,王菲本人就不擅長社交,她與陌生人不知道怎么溝通,對媒體不知道說什么,不知道怎么安撫粉絲,也討厭公開的商業活動,經常因為說實話而被人認為情商低,每次演唱會上臺都很緊張。
即使開了多少次大型演唱會,表面上表現與多少名媛子弟social,王菲的骨子里,也依然是那個“自我意識”強烈,而無法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天性羞怯的“高中女生”。
之前有一些資料,會將人的性格更加細分,除了外向、內向,還有中立型也就是即可外又可內。
我也是一個純粹的內向者。
我把內向者,也就是我自己的一些典型特點列出來:
1.不愛與人主動打招呼。
有人說電梯、樓道等場合,都是內向者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這話沒錯,當一名內向者在自我生活時,這時突然出現了“陌生以上,熟人未滿”的朋友,要么扭頭假裝沒看見,要么只能硬著頭皮笑一笑。
2.不愛在超過熟人之外的社交圈里主動說話。
這一點,在學校,以及單位也會比較明顯。在小組討論、朋友聊天時,基本都是充當“傾聽者”的角色。
尤其是老師或上級要求底下踴躍回答問題的時候,幾乎每次都只能礙于情勢,不得不硬著頭皮上。
社交需要“硬著頭皮”、不愿主動,是外向者根本無法想到的心理狀態,但卻是內向者的內心常態。
02
一位叫穆尼moria的微博網友曾說:
“我一直覺得,最嚴重的歧視,不在種族、民族或性別,而在于性格,社會對內向性格的歧視簡直有如大氣壓,沉重、廣大,無可抗拒,無可逃脫。”
之所以年輕一代如此反感,是因為從小到大,社會這種默認的價值觀,抹殺了一個人該有的內向性格的權利。
內向的人只不過是,不喜歡社交上的主動與過分社交,但大部分人總覺得這就是問題。
上大學前,父母就一直教導我要外向,要積極說話,所以,本來內向的我,當時卻把朋友和社交看得特別重要。
甚至產生了“社交依賴”心理,去哪里都要個人來陪,不怕一個人,就怕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旁邊有人,尤其是當周圍環境很熱鬧的時候,自己就會如坐針氈。
很多“討好型人格”也是這么形成的,由于太在乎社交中對方的感受和印象,故而隱藏真實的自己,拼命去獲得對方言語上的認可或贊同。
還有很多內向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教導要外向,要么,是愈發接受不了自己的性格而逐漸自卑。(我在高中時,還有一段非常苦惱甚至自卑的時光,原因無外乎其他,就是內向)
要么,就是逼著自己,硬著頭皮去與人社交和尬聊,假裝外向。
其實,原本獨處的自己很快樂,卻硬生生因外界輿論場里“你怎么老一個人”的嘲諷語氣而改變想法,從而覺得獨處不快樂。
一旦與人尬聊,結果就變成了炎亞綸的歌詞,“兩個自我在撕扯”,次數多了,就更加不快樂,個人的社交能量極易耗盡,最終只能轉為自卑。
上學時的小組討論、自由選伴和活動,再到社會上的群面、酒局,幾乎每個都是內向者的地獄。
很多社交,即使表面上,人人都很踴躍積極、一團和氣,但內向者無疑是裝得最累的那個。
03
其實,內向不是毛病,不等于自卑、不等于抑郁,更不等于孤僻。
內向者一樣渴望朋友、渴望溝通,“所有的內向者都是暫時找不到可以聊得來的朋友”;
內向者也可以很自信。心理上的細膩,更強盛的創作能力,都是他們信心的來源;
內向者也一樣可以有強大的表達欲與溝通力。
歐美的很多知名教授,國內的郭德綱、羅永浩,都是一站在臺上嘴就停不下來的那種,但他們都是內向的性格。
有個網友說:
“內向者,不是不喜歡交流,而是喜歡那種更加具有深度的交談,能夠從中獲取成長的、汲取營養的交流,而不是隨隨便便的、關于日常流水帳式的侃侃而談。”
還有的人,也說出了一部分內向者的心聲:
“很多剛接觸的人覺得我很外向,但只有了解我的人才知道我很內向。但無論在底下怎么沉默,我一旦站在臺上,內心從來不會膽怯,有的只是口若懸河和沒有刻意練過的自信。”
而反之,外向者,也就是在社交場合里總是存在感最強的那種人,同樣,社會的大多數人,為這些人貼的標簽也大多簡單粗暴,“愛說話就是情商高”、“喜歡表現自己,領導才會器重你。”
實際上,在沒進入社會之前,我也一度這樣認為。
但到了社會以后,有了一定閱歷就會發現,越是社會中處于精英地位的人,也就是那些高知群體,反而很欣賞內向者。
因為,他們其中就有很多就是內向的人:說話有條不紊、獨處時間多、思考時間長、不會輕易大呼小叫。
這都使他們對人類的性格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定義,根本不會“狹隘”的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一個人。
這樣的人,情商反而也更高。善于察言觀色,具備很強的同理心和謙卑力,在聊天中,真正尊重對方,無論社會身份貴賤與否,都能讓人在聊天時覺得如沐春風的舒服。
有人說,內向的人只能做手藝活、技術活,做不了“社交工作”,但實際上,我認識很多教人說話溝通、辯論賽打得非常厲害、做心理咨詢師的大神們,都是內向者。
在很多社工組織里,內向志愿者們的天生細膩、溫和,都是與人交往的“利器”,反而更具一種強大的氣場。
反而,很多外向的人,不僅用詞粗鄙,動不動在言語上橫沖直撞,也毫不懂得尊重別人、極易觸犯到他人的邊界和分寸。
這樣的人,就毫無情商可言。
但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對情商的誤解,還停留在“愛主動說話就是情商高”的淺層認知上。就像對內向者的誤解一樣深。
寧愿讓孩子做那個嘴上不吃虧、愛得罪人的人,也不愿讓孩子做一個安靜、安分守己的人。
04
其實,普通人家的孩子,如果到了社會,創作就會變成一件非常具有競爭力的事情。無論是寫作、繪畫、學術研究還是編程,無論任何一個領域,都無關于家庭背景、性格。.
性格無法因意愿一時改變,但能力不一樣。
能夠認清自己,并接納真實的自己,自信心也不會空穴來風。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扎心:
“無論是大城市,還是縣城老家,但凡只靠嘴的工作,終究都是體力活。”
同樣,把它換成性格也毫不為過。
無論你是外向還是內向,終究,要想讓別人尊敬你的,永遠只是你的工作性質與能力。
除此之外,跟你有沒有很多社交聚會、幽不幽默、機不機靈,毫無關系。
希望以后的社會,可以更多的包容與理解,可以讓內向者們真正自由地說出:
“社交與否,是我的選擇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