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出差有十天了,一人懶于做飯便吃了十天的面條,現在想想真恐怖,這十天面食怎么吃的下去的,今天實在吃不下去了,又吃回米飯了,出生魚米之鄉,以米為主食的我無米不歡,米食是從小印入骨子里的習慣,為了偷懶居然吃不愛吃的食物。
小王是老公同事,河南人,隨父母工作調動搬至甘肅隴西。常來串門。有一次我們晚餐時他過來做客,邀請他就餐,他謝絕我們的好意,風趣的說道我這個北方的胃會不太適應你們南方的米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習慣不一樣,根深地固的東西是改變不了的。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地方飲食文化和風俗習慣不是你換個生活方式就可以適應的。
飲食習慣,為何人愿意在吃的習慣上堅持下去,而其他的習慣卻不能有效的持續下去?原因在于現在社會己經解決了人賴以生存的溫飽問題。
美食的習慣源于”民以食為天”的天性使然,字面上另一種含義是對美味的持續追求,美味是大自然富予人類生存并借此可以享受其味無窮,美食代表的是一種味覺上的美好記憶和對鄉愁的回憶和向往,人們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向往的,那種美味是可以即得享受,能享受到食物的美好,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才能保存對生活的熱情。
各種美味,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讓人萌生持續吃的欲望和尋求品嘗到食物的五味進入到人的五臟六腑中去,濃烈的五味彌漫在空氣中,讓人未謀其面,先聞其香,垂誕欲滴。
在異鄉的人也會不忘鄉愁,用美味來緩解對家鄉的思念。一切不花費痛苦而得到的美好,人們總會前仆后繼去主動尋求,所以專注美味佳肴的習慣更會讓人堅持追求下去。
網上說21天可以養成習慣,堅持了21天的行動,就可以養成一種習慣,這應該是對一種形為方式有了一個加深和維護,但是這個堅持下去的動力卻是要克服人的惰性,需要克服惰性的各種借口。
習慣養成了,要想持續下去,那應該怎么辦呢?比如說學習,運動健身,瑜伽什么的。那要怎么持續下去呢?
小華從小學習就很勤奮,在他的努力下年年都是優秀,別人把作業做好,他還在繼續學習,做題,復習預習,別人在玩的時候,他還在繼續著努力鉆研知識,別人早早地睡覺了,他還在秉燭夜讀,在他的腦海里唯有學習最重要,終于功夫不付有心人,他高考考上了他心目中希望的名牌大學。
學習習慣的持續過程是痛苦的,亦如運動健身,也是要付出行為上和肢體上的痛苦,”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所有的付出都沒有白費。
一切以痛苦為代價去付出實際行動并要持續下去,是以人本身和心靈得不到即時的快樂,呈現出迷茫,糾結,焦慮,實施的過程很痛苦,需要長久的持續付出,還不一定看到希望的行為,因為堅持下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人們對所有痛苦都是有意回避或屏蔽掉的。
開始時人們就會在沖動的熱情下去打開實施方式,在熱情過后,人的惰性就會上身,全身布滿了消極的狀況,感覺一切希望渺茫,這種習慣就會被各種惰性借口所阻礙。
誰都不愿意去吃辛苦,美食的習慣可以唾手可得,而其它習慣必須經歷辛苦才能看見希望,世上普普通通的人很多,而成功的人卻很少,這就是擁有一個好的習慣并堅持下去是如此的重要。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習慣的堅持需要你有自信,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放手一搏,永遠不會成功,而成功是因為有決心,從不鑄躇,要有永不改變的即定目的才行。
拿破侖有句話:我成功因為我志在成功。
習慣的持續是考驗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寶劍鋒從砥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陸游的詩句讓人們了解到,長久的堅持才能看到明媚艷麗的花,過程是痛苦的,而結果會是意想不到的,當然結果也會有變數,不努力怎么知道結果是什么?
讓好的習慣堅持下去,良好的開端,是成功了一半,抱最大的希望,為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在于自己。成功的唯一秘訣那就是堅持到最后一分鐘,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