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標題,部分類型的干擾可以給學習帶來一些好處。如當教學大綱的編排順序不同于課本內容時,學生需要花費力氣弄清課堂的主旨,可以強化他們對課本內容的記憶。
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認知天性中提到一個能力叫“生成”,當嘗試解答一道題目或是解決一個問題,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決方案出現,這種能力可以增強后期回憶他們的能力,更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形式。
這種形式中,學生進行的事更高層次的思考任務,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識。
解決一個問題總要過記住一個問題的答案,嘗試一種解決辦法,但是出了錯誤的答案,也要好過不去嘗試的。
說下我個人的理解,為什么干擾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
- 去除干擾需要時間,花費更長的時間,相同的方法下,時間越長效果肯定越好。
- 動腦學習大于不動腦學習,有時候書本的內容念的太熟練了,就像騎自行車都不用再動腦子了,而又干擾則是在一條路上多了很多障礙。對于平坦的路,我們總是不在意,而那些崎嶇坎坷的路印象更深刻些。 又好像一個人活了上萬個小時,在腦子里記住的還剩什么呢?可能有很多教訓吧
- 針對性大于發散性。有干擾需要解決干擾,而解決這些干擾的過程針對性比較強,有目的性,相比于沒有干擾,有目的性總比漫無目的好。
干擾與信息的比例?干擾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干擾適用在什么范圍?還是需要再思考下
參考《認知天性》